论爱欲:爱的哲学启示录

每个人都有机会经历的奇迹,无疑是爱。

再愤怒、失望、冷漠、独立的心脏,都会因为爱欲的降临而软掉一角。只是它愿不愿意让人知道罢了。

没有人不曾渴望过爱。并不是说人没有爱就活不下去,而是说爱具有普世的积极性。它就像人睡醒后要睁开眼睛一样自然,我们都需要确认自己、他者和世界的存在,而爱就是媒介,爱就是睁眼的瞬间。

本期《与长辈聊会儿天》,我们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对话,以他的新节目《论爱欲:爱的哲学启示录》为起点,谈到爱欲带来的创造、自由、伤害等等,以及生活的杂谈。

汪民安对爱欲的解读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同时又不乏文学性的时刻。他不回答“如何去爱”,而是关注“什么是爱”。市面上有很多爱的道理,但跟着汪民安的思路,我们能触及爱更根本的意义和影响。

正如汪民安在节目发刊词中所写:“我们是在讨论爱,但是,我们同时也是在讨论生命和死亡:正是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才能让我们体会到人性满足带来的欢欣跳跃和人性沉沦引发的绝望深渊,也正是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才让我们体会到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

在充满对立和撕裂的当下,郑重而深入地潜入爱欲的讨论,是为了重拾人类对生命最美好的想象。当我们回到原点,会发现问题的答案,都在爱欲之中。

“爱欲”也是汪民安教授的全新力作《论爱欲》一书的主题。这本书通过“爱欲的谱系”“转向”和“爱欲的政治”三个部分,梳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彼特拉克、笛卡尔、斯宾诺莎、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古代、文艺复兴时期、以及现代哲学家与思想家们,关于爱欲的理论与思辨。从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到爱在理性主义之下的科学解释模式,再到被围困在“爱的荒漠年代”的现代人与爱欲关系的变化,《论爱欲》以爱欲的谱系洞察文明的秩序,也试图突破时代的局限性,重新唤起人之高贵性。

爱欲,是一个人自身的秘密

看理想:为什么会对爱欲这个主题感兴趣呢?

汪民安:为什么不对爱欲感兴趣呢?这是每个人最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

人的一生有很长时间就是在和爱欲的纠缠中度过的。我想每个人都对它感兴趣,每个人都想发现它的秘密——爱欲的秘密也是一个人自身的秘密。事实上,每个人也确实都可以对它说上几句。你看看现在有多少情感问题的专家!

人们很少问一个作家或诗人为什么写与爱欲有关的诗歌或小说,但是人们有时会对一个理论家或者人文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这恰好说明爱欲作为一个主题在我们的人文学术方面并不那么常见——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或许是我们越来越专业化的学科建制都有自己的研究边界和习性,而爱欲在各种人文学科中都不是一个习惯性的主题,如今的职业研究者通常不是根据自己的欲望而是根据学科的惯性去从事自己的研究和写作的。

当然,我也不是说我的研究方向是完全依据我的兴趣和欲望展开的。但或许是年龄的原因,我到现在确实对生命这个主题越来越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在写一本跟生命相关的书。而爱欲和死亡是生命非常重要的维度。

我在写生命的书中计划有爱欲一章,但是我着手开始写这章之后,记忆中与爱欲相关的大量文本情不自禁地涌现在我脑海中。我要消化和整理它们,这样就越写越长,远远超出一个章节的范围,这样,我干脆就把它扩展成一本书的篇幅出版了。

爱是死亡的对立面

欧洲古代哲学通常是将爱和死亡联系起来讨论。他们认为爱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爱是死亡的对立面,可以对抗死亡、让人变得不朽。比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正是因为男女之间的爱和爱欲,人才可以孕育,人类才可以一代代地延续下去。爱欲还是一种真理的传达和教育。通过爱,人们可以教导真理,传达真理,从而从根本上让文明延续下去。

基督教的神学家奥古斯丁,强调爱是通过进入天国而延续生命。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爱:尘世的肉体之爱和对上帝的神圣之爱。前一种爱导致通向地狱的死亡,而后一种爱导致在天堂的永生。而只有上帝和基督徒之间的爱的循环,才可能让基督徒进入天国而不死。在这个意义上,上帝之爱同样是和永生结合在一起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们不再将爱作为抵抗死亡获得不朽的方式。比如,彼特拉克认为,爱不是为了活着,而是相反:活是为了爱。对彼特拉克来说,爱本身就是天堂,是自己的目的,也是活的目标,如果不爱,就宁愿死掉。

彼特拉克相信,如果承认自己终将死亡、承认活着只有唯一的一次,那么,这唯一一次的活着的最高意义,就是去爱。生命会死,但爱永不死去。

爱的结合是人性的实现

在哲学中还有一种观点,强调爱不是在对抗和回避死亡,而是完善生命、实现人性的手段。

尤其是对于现代的哲学家,已经不再有不死这样的信念了。既然人终有一死、而且很可能是没有来世的必死,那么,爱再也不是像古人理解的那样可以作为抵制死亡的手段,而是变成了这可见的有限一生的人性的满足和实现的手段。正是爱使得生命潜能得以发挥,生命的缺陷得以弥补,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加完善。

爱要如何来满足和实现人性?对于很多哲学家来说,爱是一种结合。在他们看来,人的现实处境要么是孤独的,要么是碎片的,要么处在可悲的战斗和猜忌的状态下。人要克服这些不完满、孤独、以及猜忌所引发的战斗和分裂,就只能通过爱。只有爱才能让人相互结合从而克服分离、孤独和战争状态,进而达到相互承认和平等。在这个意义上,爱是人性的圆满实现。正是因为爱的结合,人才成为人。

看理想:《论爱欲》节目中提到过爱的两个哲学传统,分别是爱与死亡、爱与人性的实现这两个传统,是否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观念?

汪民安:这是我的一个大概观察。欧洲古代哲学通常是将爱和死亡联系起来讨论。爱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爱是死亡的对立面。古代哲学家认为爱可以对抗死亡,爱可以让人变得不朽。比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正是因为男女之间的爱和爱欲,人才可以孕育,人类才可以一代代地延续下去。而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爱欲是一种真理的传达和教育。

通过爱,人们可以教导真理,传达真理,从而从根本上传递和传续文明。也就是说,没有爱欲,既不可能有生命的延续,也不可能有更宽泛意义上的文明的延续。

基督教的神学家奥古斯丁同样认为只有上帝和基督徒之间的爱的循环,才可能让基督徒进入天国而不死。

文艺复兴时期的爱和死亡的关系有所不同。对薄伽丘这样的人来说,只有沉浸在爱欲中才能忘却生命即将死亡或者生命终有一死这样的悲剧性处境。爱是遗忘和抗拒死亡的方式。你也可以说,爱是麻痹死亡的方式。

但是,现代的哲学家已经不再有不死这样的信念了。既然人终有一死而且很可能是没有来世的必死,那么,爱再也不是像古人理解的那样可以作为抵制死亡的手段了。人现在只有有限的可见的一生,那么,爱就变成了这可见的有限一生的人性的满足和实现的手段。

但是,爱到底如何来满足和实现人性呢?

对于很多哲学家来说,爱是一种结合。在他们看来,人的现实处境要么是孤独的,要么是碎片的,要么是处在可悲的战斗和猜忌的状态下的,这个时候,人要克服这些不完满,克服这些孤独,克服这些猜忌所引发的战斗和分裂,就只能通过爱,只有爱才能让人相互结合从而克服分离、孤独和战争状态,进而达到相互承认和平等。在这个意义上,爱是人性的圆满实现。

例如,黑格尔认为,人们要相爱,彼此就要否定掉自己的特异性,要完整地毫无差异地重叠在一起,达到绝对的统一;

现代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结合是互相给予对方,互相充实。并且,爱的双方相互给予对方某种能量。作为个体的人的潜能,就在这种能量的积累和赠予中得以充分地挖掘和施展。

对于弗洛姆来说,人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要让自己永远向完美的方向迸发,而爱就是这样的手段。

爱欲的创造力

生儿育女是爱欲最大的、也最显而易见的创造力。此外还有一种创造力被很多人强调,就是思想或者艺术方面的创造力。

苏格拉底最早发现了爱欲有助于真理的产生,以及艺术和美的产生。爱就像思想的助产士。

论爱欲:爱的哲学启示录百度云盘下载地址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仅供参考,课程每天更新,详情咨询客服)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介绍

论爱欲:爱的哲学启示录
得到喜马拉雅付费课程一折起 加微信knz889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论爱欲:爱的哲学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