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

2019年8月,杨照主讲的《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上线。与此同时,看理想公布与杨照一起策划,长达十年的《中国原典通读计划》
花十年时间,读132本经典,梳理3000年的思想脉络。
时间拨回2018年,那时看理想App才刚刚起步,我们完全不敢挑战用户的付费心态,也不敢挑战自己——哪有一个App一上线,就扬言自己要做一个长达十年的节目?
所以最初上线,我们也只敢发布这个十年阅读计划的第一季《古代中国的留言:先秦经典八部》。转眼2020,通读计划的第三季《帝国的开端:十部经典里的大汉帝国》已如期上线。从先秦走到了大汉帝国。
十年的“雄心壮志”立得很坚决,坚持十年的路却注定艰难。

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

梁文道:古代中国的留言
年轻的时候,我在台湾和香港长大,一直认知的中国大陆都是从书里读到的中国大陆。所以当我有机会可以自己一个人背着背包去大陆的时候,就很疯狂地背着包到处去跑。
有一年我记得去三峡,从宜昌开始坐船,一直到重庆,一路上停停坐坐。当我真的穿越过三峡,到了巫峡附近的时候,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
我发现眼前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我在诗里读到过的地方,以前的人写过、画过太多,而最有趣的是什么呢?我发现三峡这个地方,它沿岸的那些山壁上居然还刻着古代的人到此一游之后的那些感想名句。字句被刻在石壁上,像展开一幅中国式的山水长卷。 
游三峡的时候就感觉到,三峡是个写满了字的空间。
它不是一个天然的大山大水,早在有三峡水库之前,它就是一个充分被人工“改造”过的环境。你好像看到,当古人看到眼前的场景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所以我当时就会有很强烈的感受,到底我读到的东西是如何影响我看到的东西?

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
我印象很深的是,杨照在带领大家去阅读中国原典的时候,常常强调一个概念,就是“距离”,一个陌生的概念。
我们不要太容易地去把孟子写过的东西当成是他在回答我们今天的问题。其实孟子写的东西是在当年他所处的时空底下写出来的。他那个时代底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他认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的problematic是什么?
杨照认为,我们必须要尽量了解那个时代下他为什么要提那个问题,而不要轻易地消除掉这中间时间的界限,要保持这种陌生感。
在中国,我们可能会把以前时间产生出来的东西,也直接留在今天看到的景象上。但是那些文字所产生的时代,它所产生的时空脉络跟社会背景,其实离我们今天都非常遥远,我们是不是真的有可能透过读书就能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时空?
📖杨照:追求速成的时代,为什么还要花十年来讲经典?
01.经典所关照的都是人类的问题
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从传统到现代,它必然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
我们在读中国传统经典的时候,最糟的一种态度,就是用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看世界的方法,去想象或者是去接触中国传统经典。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如果用这种方式,从一个角度上来看是“厚诬古人”。古人其实不是这样想的,他不是这样看的,你以为他就是这样,你就这样去解释它。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百度网盘下载
另外一个浪费是,这样我们就不能真正从古人那里学到我一直很看重的人类经验的多样性。
我们是真的应该花一点点时间培养对于人类经验多样性的认知跟理解,才能够摆脱自我中心。
这有很多的方法,有很多的管道,但就我所认知理解的是,读经典,读各式各样的经典,对这种能力是最好的一种帮助、一种累积的渠道。
不过我还是希望提醒一下,我们要小心“古为今用”或者“古书今读”。古书就要古读,古书里面我们要读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意见和看法。
第二个误读或者雷区是,因为这些书经过了时间,它累积了很多传统的看法,所以就造成了很多经典你其实都没有读过,但你觉得你都知道,因为你听过很多很多的说法。
好像每一个人讲起老子、庄子,都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更不要说孔子,好像每个人都认识孔子,都觉得孔子是一个讨人厌的人。
我希望大家,如果没读过经典,就承认没有读过。为什么?因为当你抱持着把自己放空的心情真正来读经典,大部分时候你会发现那个传统的说法和传统留下来的印象都是不对的。
一部经典,尤其是一部完整的经典,它怎么呈现、它怎么说、它说了什么,通常和后来传统当中给你的解释和印象有很大很大的差距。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百度云盘下载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不过就是还原。还原背后必须要有一个认知——谦卑。
不要拿着刻板印象来读这些书,你先假装这个书你从来不认识,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至少重要的篇章),把这个人、这些人所试图要说的话,每一字、每一句清清楚楚看懂,你才知道这后面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要讲这样的话。
换句话说,经典保留了不是为我们这个时代会关心或者理解的一些问题而写的内容。但是,经典所关照的都是人类问题。
我希望不要大家一看到这叫做“中国传统经典”,因为它是中国的,因为我是中国人,就理所当然认为这些经典当中的内容就是我所认知、就是我真的了解的。
中国历史在漫长的时光变化中,其实有很多很多不同的面向。
所以读这些传统经典的时候,我会试图还原它的“异质性”,有一部分是对应我们当代对于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另一部分则是对应于每一个不同的时代有不一样的社会,它有不一样的焦点,有不一样的关怀。
02.我尽量不去想象,有多少人会跟着十年
我尽量不去想象有多少人会真的跟着听完。因为如果你开始想象,你就开始害怕。
你会害怕,真的有这么多人要和我这样一直读下去吗?第二个害怕是,我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吸引人一直这样读下去?所以我尽量不去想象。
不过,我认为把两件事情做好,做好之后我可以不怕想象这件事。
第一,我抱持着经过这几十年来,我非常坚定的信念——中国传统经典这个宝藏是有吸引力的。
我们过去之所以好像很少人这样读,是因为我们很少有机会好好地去接触它们,这是我强烈的信念。就我自己的经验,这些书读起来真的非常精彩、非常过瘾。我们以前老是把读这些书当做是“苦差事”,实际上这些书是可以被享受的。
在带着大家读这些书的时候,我希望可以把这样的信念带给你,让你感觉到我是真正相信读这些书的乐趣以及过瘾的地方。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资源下载
第二,当我认真地把每一本书真实的内容,还原到它所属的那个时代、那个历史、那个社会当中,认真地把那样的一个内容给呈现出来,一定会有人被吸引,一直不断地进入到这个领域里面来。
当然,10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我只能保证说只要开始做,我会把它做完。
但是这段时间,每一个人的人生会发生很多很多的变化,一定有人进来,一定有人出去,我也知道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我只是希望,不管你是什么时候进来,不管你是什么时候出去,只要你在这10年当中,跟着一起读这些传统经典,我能让你发觉,这些传统经典和你这个人、和你过的生活、和你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以及和你思考世界的方式都是有关联的——我希望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承诺。
我希望把我自己管好,把我自己做好,至于后面会产生什么样效果,谁接受、谁不接受,就只好付诸天地,看看现实会是怎么一回事。

03.这是一份中国人的共识书单
十年阅读计划的选书标准大概有三个。第一个标准是最简单的,因为所有这些经典都是经过时间筛选和淘汰的,能够被时间留下来的书本就没有那么多,而且在过去上千年,知识分子或者读书人的传统当中已经建立了一份“共识书单”。
笼统地说,大概就是那两三百本书,是过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跟中国历史的核心内容。
这个书单是现成的,是过去传留下来的一个共识。在这些书单当中,才产生了第二个标准。
第二个标准是,它在历史上面有意义。我希望我们所选择的这些书,它能够凸显出来——应该说这些书在那个时代或是在那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它是有代表性的。
不一样的时代应该会反映出那个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经验。
第三个标准,对我来讲也是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当代的标准或者是当代的意义。
我还是希望既然我们是在当下要认真阅读的话,还是要有一个当代的意义
意思是说,我们今天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不管你的生活、你过日子的基本标准是如何,读这些书你会有所收获,你会觉得跟你的个人是有关系的。
这几个标准也就会牵扯到我在解读这些经典的时候,一种基本读法。比如追求历史性的意义,我就必须要把这样的一本书放回到历史里面去,邀请大家跟着我,像是走过一条时光隧道一样,回到那个历史环境当中。
如果它是一个唐朝的文本,我们就要回到唐朝,去知道例如唐朝科举考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会选一些或许不是真的那么有名的书,例如说《唐六典》。《唐六典》一部分就是在告诉我们,所有跟唐代科举考试有关的内容都在那里。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科举在中国非常非常重要,可是你看《唐六典》就会知道,科举考试在唐代跟到了宋代、到了明代都叫做科举,但他们的内容其实非常不一样。尤其是对于一个读书人要去参加科举的时候,他面对考试的态度跟他的心情,还有他所思考的,其实都不一样。
用这种方式,必须要把那个历史的背景和情境召唤出来,然后把书放到历史里去。
为了让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跟你当下的现实生活产生关联,我在领读的时候就会尽量挖掘里面一些相对普遍的情感或是普遍的经验。
大概就是用这种方法,选这样一串有一部分相对是客观的(是从传统留下来的),当然其中也夹杂我的主观经验的一份书单。
要好好地介绍这些书,必须有几个基本的形式。
首先,必须介绍这本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从书里选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段落,我希望这个选读,尽量不要片片断断地选,不要第一章选两百字,第二章选三百字。如果要选,就选一个稍微比较完整的一个段落,然后再把这个段落完整地讲完。这就需要相当的篇幅和相当的时间。所以,十年的规划大概就是从如何好好地把这一百多本书讲完而设计出来的。
04.带你一起从经典里,
体会人类生命的多样经验

讲解这些经典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跟我当时讲《史记》其实是一样的,必须要想尽办法降低我自己的主观,进入到作者的心灵里面去。
我自己个人在思想和生命态度上——当然会有我的偏见——在中国的整个传统当中,我认为我自己所相信的、所抱持的生命态度更接近儒家,接近宋明理学。当然这里所说的儒家和宋明理学,可能还不是大家原来印象当中的那样,我所抱持的是那种非常原始,真正在原典上所显现出来的那种思想跟信念。
可是我绝对不能以自己这样的生活态度去读所有的书,所以我希望尽量做到这一点——比如当邀请大家跟我一起读朱熹的时候,我的态度就是一个朱熹的信徒;如果在读王阳明的时候,你就会认为或者“误以为”我是王阳明的信徒;当要读道家的时候,我就必须把自己的心灵调整成为一个道家,包括像《抱朴子》,我既要相信神仙,又要相信法术,又要相信符箓。
我会尽量让自己进入到那样一种状态、那样一个心灵里面,我才有资格或者我才能够安心地呈现这本书究竟在讲什么。
所以某种意义上,我努力追求的就是(但不见得能够做得到),尽可能还原。
如果这个作者今天能够死而复生跟大家来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希望我阐述的就尽可能是符合他原意的。
另外一方面,其实也就是做这样的节目最过瘾的地方,我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自觉地把自己幻化成不同的化身。
或许它不会真正改变我作为一个人的根本的信念,可是却可以体会那种人类经验的多样性。毕竟开拓视野、让自己有更广阔的高度,是一件很过瘾的事。
05.用十年时间,让少数人看到不一样的人类文明   坦白来说,在想象这10年历程的时候,我很少会想到自己。或者说得“膨胀”一点,如果这10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想的是我自己会怎么改变,大概也就不会做这件事了。
我自己的这个角色,和在这10年做这件事的过程当中能得到什么,相对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这10年当中,我有机会、并且能够作为一个带路人,把大家带到哪里去,让大家感觉到、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所以稍微贪心一点、夸张一点地说,我只是在想,或许经过这10年,影响带领少数的人看到不一样的人类文明,看到中国文明、中国文化和历史美好的地方,或许有机会让当下现实的这个社会变得稍微好一点点,这才是我在意的。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只读同一个时代的书,或者不应该把孟子读成“隔壁老王”?因为现实的情况,或者现实的这样一个时代太有限了。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历史学者尼尔·弗格森说的。
你如果真的在意人类经验的话,可以算一算,现在地球上的70亿人,你可能会觉得是一个如此庞大的数字。但抱歉,在人类经验里面,我们是少数,我们是极少数。
因为地球上曾经活过、曾经留下经验的,有几百亿人。所以你是少数。
今天我们这些70亿人就是人类,但人类其实比这个要大。关键问题来了,你要不要认识在我们这个时代以外的其他人类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人,但你认识他做什么?这就连带下一个问题——新冠肺炎之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现实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只关心现实,我们不得不思考未来,我们不得不去想象趋势。
新冠肺炎结束了之后,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所有的航空公司会倒闭1/3,原来每天17万班次的飞机,现在减到只剩下3万次,那样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现实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不能在同一条河流里踏进两次”,因为时间,时间会让现实立刻失效。如果你一直抓着现实、盯着现实,等到你认为你真的认识了现实,它已经不是现实,它变成了过去。
所以产生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我有什么样的资源,有什么样的配备,可以让我去思考未来。如果你的眼睛里只盯着眼前的现实,就没有能力面对未来。
我的选择听起来是悖论、吊诡的,意思是说,你不可能凭空想象未来,你只有回到过去,把废墟当成废墟去了解,知晓废墟还不是废墟的时候,它长成什么样子,又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我们尽可能地收罗在当下现实以外的其他人类经验的多样性与可能性,这就是我们的配备——这个配备让我们可以超越现实,思考未来。

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下载地址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

百家争鸣时:春秋战国经典八部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