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樊登读书: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樊登读书会: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百度网盘
最近,热播剧《精英律师》掀起了一场关于原生家庭的大讨论。
剧中,30多岁的秘书栗娜堪称高情商职场女性的典范,她知性干练,凭借着超高的情商游走于同事与客户之间,调和着律所的大小矛盾。但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自信优秀的女性,心里却藏着来自原生家庭深深的伤痛。栗娜的父亲是个酒鬼,从小对她和母亲非打即骂,成年后栗娜就和父亲断了联系。没想到在她30多岁时,父亲突破冲到律所找她要钱,回想起童年阴影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亲。
日本作家东野奎吾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随着「原生家庭」被关注,许多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但有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现在不尽如人意的遭遇,全部怪罪于原生家庭:“我现在之所以这样失败,都是因为儿时父母对我造成的心理伤害。”豆瓣上甚至出现了专门抱怨原生家庭创伤的小组「父母皆祸害」。然而,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我们又该怎样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有一句经典台词:一个人的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的确,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发展心理学上有一种“生态系统理论”,对一个人来说,原生家庭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个子系统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系统,其他较大的系统有学校、社会等。
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非不可弥补。很多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依然能成长得很好。比如演员陈坤,他的出生在重庆的一个贫困家庭,全家人挤在只有13平的小房子里。
在他7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外婆长大。因为没有钱买新衣服,穿着寒酸的他在学校里遭到了同学的排挤、孤立。物质的匮乏与爱的缺失,让他一度非常自卑。成年后,他开始寻找方法走出原生家庭带来自己的创伤,他找到了“行走”。一开始,他只是简单的徒步,后来自己组织了公益行走活动“行走的力量”。
他在行走的时候从不说话,而是聆听内心的声音,观察自己真实的感受,尝试与原生家庭和解。
他说:“我们翻开童年的伤疤,不是为了要怪罪原生家庭,而是从这些已经形成的创伤中,寻找自己性格的成因,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作为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
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养育是文化、社会、家族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些“不好的父母”,他们自己也是所在综合环境的受害者。我们不能用当下的社会机制和精神文明去衡量父母那一代人,把自己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归因于原生家庭。这对父母是不公平的。我们已经长大了,应该从最低限度的经济独立开始,自己拿主意,自己对结果负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原生家庭亏欠你的,你最终要靠自己找回来,即使不能原谅,也要学着放下,最后与自己和解。”心理学家们主张人们了解原生家庭,并不是让我们把自己的问题都归因于父母,而是让我们通过分析童年创伤的成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的性格,以便治愈自己。走出原生家庭的第一步,是理性看待曾经发生的一切。《都挺好》里有一集,苏明玉的父亲苏大强在派出所里与她对骂,骂着骂着苏大强跳上沙发,朝着苏明玉大吼“赵美兰!你是赵美兰!”
美兰是苏明玉的母亲,在她成长过程中,母亲重男轻女的言行对苏明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苏明玉是那么地痛恨母亲,长大后却成为了像母亲那样的人。但正是因为父亲这一声大吼,才让苏明玉惊醒,原来她现在的强势性格正来自于母亲对她的强势。明白了这一点,苏明玉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性格,她尝试温和地说话,懂得了换位思考,最终与父亲和解,还收获了爱情。
心理学家梅格·杰伊把这种,理性分析原生家庭继而自愈的能力,称为“复原力”。他在《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中写道:“童年创伤并不容易应对,但是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有积极预期并为之努力,辅之以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终将可以爬出童年创伤的泥潭。”
哈佛大学从1938年开始就针对幸福感开展了持续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跟随研究对象从幼年、童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最终发现:影响一个人生活是否美满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财富与地位,而是爱。
有这样一个女孩,在最爱美的年纪却连镜子都不允许照,每天上桌吃饭都要背父亲数落,一提到父亲给自己留下的童年阴影就潸然泪下。这个女孩是央视的著名主持人董卿。而让董卿走出童年创伤的力量,除了她自己取得的事业成功,还有爱人密春雷的功劳。董卿曾在节目中说道:“如果你问我世界上有哪些美好的事物,爱情是必不可少的答案。”现在的董卿有了新的家庭,有爱她的丈夫和孩子,有了新家庭的温暖,董卿在主持上也更具亲和力,希望她可以这样一直幸福下去。
心理学家梅格·杰伊讲过一个走出童年创伤的好方法:建立新的亲密关系,从中获得爱,继而“重启”生活。
因为,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可以拥有多少爱,而不是童年时缺失多少爱。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家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的童年对其人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就像一句老话所说,三十岁前看家庭,三十岁后看自己。人生很长,我们的生命中会出现许多积极的人,他们会带来爱。想要获得这些爱,就要我们理性看待原生家庭的创伤,不把自己的遇到的困难归因于父母,积极地治愈自己,以及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感受爱与被爱。就像心理学家梅格·杰伊写的一本书的书名那样——《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要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在爱着你。本周六1月4日20:30,樊登老师将解读《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一书。你将获得:
- 儿童是如何防御自我伤害的
- 童年逆境造成的后果和修复方式
- 有过童年创伤的人,如何博未来
樊登读书: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 下载地址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