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洪果批判性思维30讲

谌洪果老师的“批判性思维”精品课程,业已完满收官!

探究的精神和习惯、理智的权衡与决策、人格的涵养及完善

在探究和批判性评价基础上做出的决定,要远远好过仅凭个人印象而做出的决定,因为那可能是带有偏见或者缺乏信息支持的,也好过基于媒体报道而做出的决定,因为那可能是一边倒的,感性的。

不管什么领域的判断(关于艺术的,关于社会政策的),探究者都愿意超越他们原初的承诺和情绪化的反应,他们的思想必须是开放的,愿意考虑那些他们一开始不同意的观点,并且愿意公正地考虑它们,并且根据证据和论证,随时改变自己的观点。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对此小丁和小明产生了意见分歧。小丁非常兴奋,他很喜欢这部影片,觉得获奖实至名归。小明对此不以为然,认为《X战警前传:金刚狼》才是令人震撼的影片,可惜它连个提名都没有。

他们开始关于这两部电影优缺点的探究。

在探究之前,他们可以先问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一部电影?哪些地方拍的好或不好?为此他们可以回想一下电影的镜头,或者再仔细拉一遍片子。然后他们可以搜集关于这两部影片的各种背景资料、评论资源,不管来自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大众,这样他们就有了进行探究的基础。

接下来,他们需要某种思考和评价所有这些信息的方法,以考察不同意见和论证方式。

这就需要某些指导性原则,为他们的探究确立框架,通过这种框架去整合这些材料,去梳理这些材料,最终就这两部影片得出一些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

这些指导原则如下:

01

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有时候争论会涉及几个不同的问题,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能直接给出对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对话半天不知道对方说什么。有时候确实问题比较复杂,有时候争论会涉及到不同的问题。而且不同的问题不一定有相关性。或者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并不能点出对另一个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这个争论中,第一个问题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究竟是不是一部更好的电影;第二个问题是它应不应该获得奥斯卡奖?

这两个问题是不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能更好的解决第二个问题。不一定。证明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一部更好的片子,就能够证明它应该获得奥斯卡奖吗?奥斯卡奖每一年获奖的都是好片子,甚至获得奥斯卡奖的片子不一定比没有获得奥斯卡奖的片子更好。

如果说双减有阻力,可能最大的阻力也来自部分家长,家长即不堪重负又不甘人后。有个段子说,掌握1000个英文单词在纽约是够用了,但是在海淀的小学是不够的,北大附小一二年级有些孩子词汇量已经达到惊人的一两千,一对双双毕业于北大的夫妇,居然会生出一个考倒数第一的女儿——北大副教授丁延庆面对剧烈内卷下孩子的成绩单也是无可奈何。

西安也许还没有这么夸张,但是积极抢跑的宝妈也不在少数。家长们自己小时候考试80来分是欢天喜地了,但是现在那么多双百,如果孩子虽然考了90分,但是名次拉在了后边,这种压迫感和失败感,如果持续上几次,再心大的家长估计也不淡定了。

其实90分远远谈不上挫败,甚至也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如果和成绩更好的比较起来,就免不了有挫败感。

有人说,家长的焦虑和压力,本质是源自对成功和幸福的相对固化的定义,千军万马一条道,职高距离成功有点遥远,大专三本二本也都远,对名校的追求已经深入渗透到很多家长的骨髓,找份好工作,考个公务员,多挣点钱,是家长们普遍的愿望。

择校:好学校的标准

一直以来好学校的标准似乎很简单,就看升学率:出状元的高中,上重高比例高的初中,上重初比例高的的小学。五大就是在这样的视角下成为西安教育的标杆。百舸争流,百花齐放,比学赶超,各显身手,这本应是教育事业的应有之义,只是后期少数名校们通过集中名师,集中优质生源,缩短假期,拉长教学时间,提高教学强度打造的靓丽成绩单,稳定的占据头部位置,把其它99%以上的学校远远甩在了身后,已成不可持续的教育生态。不少家长们为了择校也是费尽了周折,削尖了脑袋,现在感觉到的趋势一方面是名校+ ,扩大优质学校体量,高新第二学校就组成了12所共同体,校长成了12个学校的总校长,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一方面部分民办名校转公,淡化名校的概念,逐步稀释浓度,几支独秀的状况在改变。

其实简单的想,如果一个学校成绩很好,近视率又很低,在这其中能找到平衡点也许就算好的。现在近视率超高,体质偏差是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但是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催热了体育报班,体育锻炼没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轻松自然的形成习惯,反而需要买单加练,让一些面临中考家长又添新愁,至于炒菜做饭计划进入课程,还没展开,有些家长已经预见性的担心到时候又成了摆拍作秀上传照片,因为很多作业,没有家长陪同和参与,孩子是无法独立完成的。

即使不考核成绩,学校也是需要用其它指标考核的,也许近视率能成为评价的指标之一。另外一个好学校,如果要看成绩,不但要看当年的考试成绩,更要看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学生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看孩子们成人后对学校的记忆和想念程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前慢,现在快,就是一些学校着急,教育的管理者着急,家长也着急。

因为教育理念不同,家里也时有战火燃起,笔者本人是散漫一派,有次孩子又因为磨蹭被她妈训斥,茫然地问到,哪里有不写作业的学校。我说德国没有,德国上课就是玩,开心玩,在玩中学。孩子立马说,那就去德国,结果可想而知,陪着一起被训斥:有能耐去啊,少扯些没用的,就这样一天护着,以后都你管……啪的一声关了门,留下我们父女茫然无措。

电视剧《人世间》里有一句台词:当老师和当医生一样,需要天赋,爱的天赋!阳光和空气,珍贵的东西都是无价的,爱也一样。只是面对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一样的孩子,我们也能设想老师们的不易。小孩子有安静乖巧听话型,也有耍宝搞怪无厘头,调皮捣蛋闹不停的,非常考验老师的耐心。有很多职业考核是可以量化的,老师不可以,老师的对孩子的爱护教益和示范都是无价的。“要是下次还这样屡教不改,你就给我——!”对管教小孩子,老师生气了罚站吓唬吓唬也是有的,老师的态度温暖或者冷淡,孩子自然也是会有感受,而且越是低龄,感受反而会越持久,儿时的记忆可能伴随一生。

由于教育的特殊性,人们往往对老师寄予很高的道德期望,但是教师也是职业的一种,老师因为面对的孩子太多,同样也要顾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和家长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时候就有所不及。家委会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成了标配,无疑承担了很多工作量,而且往往也都是热心的志愿行为,但是家委会的功能效果模式也许还需要更多的探讨摸索和提升。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老师,无论大的教育政策走向有怎样的调整,每个孩子面对的只是每个具体的学校,具体的老师。有十万个校长,有百万个教师的理念上的更新——其实有时候更新也许就是对回归朴素,回归常识,充满对孩子的爱和耐心,好学校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批好老师在支撑。

一、读书的意义

读书需要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读书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站的更高,看得更远。读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如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1.独立思考能力来源于对外界的独特而有个性的感受,因此,保持人的独立个性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础。

2.独立思考能力来自于对常识的理解与遵守,独立思考脱离常规、常识,可能就是偏见。

3.独立思考能力来自于思辨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阅读中“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批评性思维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大量、海量的阅读,把阅读所得进行融合贯通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独立思考能力对人生的意义

1.独立思考能力是知行合一的体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2.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加深对常规常识的理解和应用;

3.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创新,独立思考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独特的观点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做的知行合一。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本身就是行。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又译为审辩式思维,其目标在于使人们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现实生活的处境中做出明智的、有充分理由支持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探究过程(Inquiry Approach)的展开,它不仅仅是搜集相关的全面信息,而且要通过训练如何识别问题、弄清相关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相互竞争的各种论证,进而做出比较性的评价,最终得出理智的权衡与决策

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否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对个体生命实现更加完善的德性与幸福产生重大的影响;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育健全而又充满活力的公共理性精神,从而为构建自由开放平等尊重的美好社会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撑。

但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过程中出现很多误区,尤其是把本是弘扬正道的批判性思维降格为辩论术、修辞术、成功学等生活之雕虫小技的器的层面,以至于丧失了基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立场。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看见生活需要理由,理由有很多种,但一不小心,理由就成为自身思维狭隘的辩解和托词。因此,我们需要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辩证维度,看到有坏理由、好理由和更好的理由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根据内外情境进行综合性的权衡。批判性思维需要以理性的探究为核心,但也要充分考虑那些情感的、经验的、处境化的因素对于做出选择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不要固守正确的教条,也不要陷入价值虚无的相对主义。套用康德的说法:没有原则的权衡是盲目的;没有权衡的原则是空洞的。不仅每一种思维或逻辑都有其力量,而且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调动恰当的理由,才更能彰显批判性思维的审慎权衡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开设这个门课的独特性、重点和亮点所在。在这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学习者将逐渐养成探究的精神和习惯,即某种开放的、公正的、意识到自身偏见和非理性倾向的、从而能够更加理性从容对待问题的思维品质和人格特质

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小孩子都是远超被生活定式化的麻木的成年人的。

很多小孩子睡觉有抱着玩偶宠物的习惯:小兔子,小乌龟,小狗小猪甚至还有抱着玩具恐龙的,不知道从心理学分析,是否也是某种安全感的缺失,尤其父母争吵不息的,或者经常被训斥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家庭都得不到关爱,是非常令人惋惜和不安的。

8090年代的农村,有广阔的田野,村南头的老槐树上挂着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钟,村东边的涝池夏天可以戏水,冬天可以溜冰。“砸凯”攻城踢毽子,军旗象棋狼吃娃,物质很匮乏,游戏多欢乐。

今天的孩子,游戏是需要买游戏币的,欢乐是需要买单的,无论是商场公园的设施,还是城郊户外的拓展。劳动不再是生活本身的需要,而是拍照打卡,因为不再需要割草喂猪,不再需要挖野菜拾麦子,五谷不分,蓝天白云,田野草地,孩子和大自然似乎也不再那么贴近。

于是从秦岭脚下,到渭河岸边,到了周末,遍地安营扎寨,火爆的露营背后,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是大孩子小孩子们走出都市水泥森林的急切的盼望。

疫情之下,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已是不易,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都承受了太多。最近人教社教材插图又成了舆论聚焦的热点,都说教材是培根铸魂的,但是使用了快10年才引起注意和整改,老师家长们也许累成了牛马,辨别和质疑的能力已经钝化。

举一个例子:

在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上,《阿甘正传》击败《肖申克的救赎》获得最佳影片奖,两部都是伟大电影,但哪一部更优秀,更该获奖,有时候也没有办法去比较。

很多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就比《阿甘正传》更加伟大。但是因为个人偏好,很多人可能认为《阿甘正传》更好。

艺术本身有它的特殊性标准,比如原创性,情节的合理性,演技,摄影,音乐。当然也有艺术的一般标准,比如情节的合理性,和思考的深度。

也有许多语境化因素的考虑和权衡,有时候获奖影片会获得当时时代思潮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

《阿甘正传》比《肖申克救赎》更符合美国主流的那时候的意识形态:它符合了美国精神和美国梦。《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性格,代表了美国梦。而《肖申克救赎》最后则带来了更多的困惑的思考,甚至有一种悲观的情绪。

02

这个问题中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

每个电影都会有一些判断,不同的判断的类型都在支撑着不同的好坏的标准。

如果小丁和小明一个说我就喜欢《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另一个说我就喜欢《X战警》,双方表达的纯粹是个人口味的断言,那就没法讨论或探究下去了。

所以他们需要找到一些合适的标准来评判电影。

很显然,评价一部电影的时候,他们争论的问题不是事实性判断(比如糖分会导致精力过剩吗?使用草药对于治疗感冒有帮助吗?)他们争论的主要是价值性判断。

价值性的判断包含这几个判断:

第一个是道德判断或者法律判断(关于对错是非的判断)。

比如说一个老师对某个学生的特殊关照是不是公平。在网上我们经常传播很多pdf的资源是不是道德。

第二个是实用判断,也叫工具性判断。

比如锻炼是不是有助于健康。做很多的模拟题能不能考出好成绩。

第三个是审美判断。

这两个人争论的主要就是审美和意义判断。审美判断是指有哪些因素使得它在审美上是有价值的。比如它情节的合理性,演技,悬念,故事的主题等。审美判断它有共同标准,而不仅仅是个人偏好。

用康德的说法是可能有一种普遍的审美需求,无目的的目的性。

第四个是意义判断,就是诠释性判断。

是指这个电影的主题意味着什么。我们经常会评价电影留给我们发人深省的东西。比如有人评论《荷马史诗》是关于古典英雄美德观念的故事,为了追求荣誉,为了追求人生的一种壮美。《奥德赛》是关于回乡和寻找的故事,也是人如何从神秘主义走向理性主义的故事。这就是从故事里面诠释出来的意义。当小丁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描绘了人的坚韧品格时,也是这种意义判断或诠释性判断。

当然,在这些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最后还有对各种价值进行综合性评价权衡的比较性判断。即对各种价值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03

相关理由和论证是什么?

你既要给出支持自己一方的理由和证据,也要给出支持这些理由和证据的反驳,以及对于反驳的回应,以及回应的回应。不断循环往复,深化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一个问题会呈现出不同的立场。

小丁和小明就有不同的立场。立场背后都是有理由和论证的。

重要的是,应该公正对待对立立场,应包括对两部电影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尤其不要只看那些自己同意的观点(一厢情愿)。有时候,当我们已经喜欢这部电影了,我基本上就不愿意看到批判这些电影的观点。就会希望搜集不断的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其实这是不好的。

如果你要做出很好的探究,客观的分析,应该把正面的评价、负面的评价搜罗起来,做比较性的权衡。

04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

任何有意义的问题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总有一个由相关信息和考虑构成的背景。

比如把《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跟这一年其他奥斯卡提名影片的比较、跟导演之前的电影的对比、跟同类型电影的比较、奥斯卡奖角逐的规则(包括它是如何运作的,政治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金刚狼》的卖座事实带来的商业利益和审美考量如何协调的问题。这些都是所谓背景性因素的考量。

05

如何比较性地评价各种理由和论证?

我们要将所有这些立场全部摆出来,最后进行比较判断。

当然可以诉诸大众(大多数人都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评高分)和权威(专业影评人的口碑也很好),但这些都是外围的。

需要列出那些主要标准及其相对重要性(小丁认为一些好的表演和特效并不能弥补情节上的差劲和不连贯),并权衡各种理由的有力和薄弱之处,从而得出一个将所有这些都考虑在内的总体评判。

在所有这些评判当中,有些标准是相当一般化的,适用各种领域,比如逻辑上的健全性,理由跟论证的相关性。另一些标准则是电影这个特定领域所特有的,比如原创性、演技、戏剧张力、聚焦度、情节连贯性、摄影和特效等。

总之,个人喜好可以解释你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一部电影(我讨厌恐怖片),但不能提供理由来支持审美价值的判断。

经过探究,小丁和小明也许继续自己的钟爱,但他们通过这一过程还是学到了东西,他们注意到之前没注意到的方面,在关于哪些元素使电影成为好电影的方面变得更有鉴赏力,并且能以更丰富的方式(包括相关知识背景的调动)来欣赏电影。

我以前也写过不少的影评。我在写影评的时候比别人有一些更好的优势,是因为我是法律人,我有法律专业的训练。这种优势不止是视角,对人性的深度认识,也包括逻辑思维的训练。所以以专业化的知识背景,能看到别人不能看到的东西。

02

社会政策的论辩

某市发生第三起比特犬咬人事件,市议会因此紧急讨论是否该做出相关立法。会议一开始,两个议员就情绪化地互相攻击。一个认为应该彻底禁止养比特犬,另一个认为动辄限制人的自由比狗咬人更危险。这是一个政治论辩(刚才我们讲的是一个审美艺术的论辩)。政治论辩永远是纷争的沃土,基于第一印象草率做出一个决定是不适当的,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才能做出恰当的公共决策。

01

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议题涉及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有没有什么特别危险的狗?是所有的狗都危险,还是有些狗比其他的狗更加危险。

第二个问题:防止犬类攻击的最好办法是禁养某些品种还是强化狗主人的责任感以及对狗的训练?

第三个问题:这个城市对于保护市民免受恶犬攻击的责任应当限定在多大程度上?有时候以保护权利为名,结果政府的公权力就大加侵入,这也不好。有时候要达到私权利与公权力之间的平衡。

02

这个问题中包含什么样的断言和判断?

事实性判断:不同品种的狗所具有的攻击性倾向,尤其比特犬相对于其他犬是不是更具攻击性倾向。

道德和法律的价值性判断:狗主人的权利、政府保护市民的责任的限度;政府合法介入养狗之类问题的程度。

实用性判断:关于各种政策可能的有效性。比如在美国三十年代,曾经有宪法学上的禁酒令,禁止卖酒。结果知性成本太大。因为喜欢喝酒的人太多了。最后导致黑市风行。引起很多的治安及各种问题。政策的执行需要成本效应。

比较性评价:最终市议会应该制定怎样的公共政策。在它综合权衡的基础之上。

03

相关理由和论证是什么?

议员在辩论的时候,就会找各种材料。有些研究认为有些品种的犬(德国牧羊犬、英国可卡犬、罗威纳犬、金毛寻回犬)似乎更有致命攻击的倾向,但另一些文章说关于某些品种的犬更具危险性的假设是错误的。

而且根据某卫生厅数据,比特犬伤人事件只占犬类伤人事件总量的4%,在所有品种中排名第八,在贵宾犬之后。但另一份报告又说狗咬人致死案件中,比特犬要占43%,第二位是罗威纳犬大概占21%。大家就会找出各种数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就会发现,这些数字很多是存在问题的。

总之,在探究和批判性评价基础上做出的决定,要远远好过仅凭个人印象而做出的决定,因为那可能是带有偏见或者缺乏信息支持的,也好过基于媒体报道而做出的决定,因为那可能是一边倒的,感性的。

不管什么领域的判断(关于艺术的,关于社会政策的),探究者都愿意超越他们原初的承诺和情绪化的反应,他们的思想必须是开放的,愿意考虑那些他们一开始不同意的观点,并且愿意公正地考虑它们,并且根据证据和论证,随时改变自己的观点。

谌洪果批判性思维30讲百度云盘下载地址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仅供参考,课程每天更新,详情咨询客服)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介绍

谌洪果批判性思维30讲
得到喜马拉雅付费课程一折起 加微信knz889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谌洪果批判性思维3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