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中国文化的精神
樊登:中国文化的精神
快过年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只要是中国人,无论身在天南海北,都要过年。
备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看春晚等,这些都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春节文化。
要说,我们中国人的“根”在哪里,就在既博大精深,又绵延细长的中国文化里。
但这几年春节,总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
平日里看着街上匆匆行走的人群,回到家里街坊四邻也很少打招呼。好不容易春节有几趟走亲访友,但这些亲友一年也见不上几回面,说的都是客套话。
“拜年”似乎成为走过场,再也找不回从前的温情。
我们为什么怀念“从前慢”的温情?
韩剧《请回答1988》之所以被那么多中国人喜欢,正是因为它重温了过去善良朴实乐观的人群、温情友爱的邻里关系、纯真懵懂的少年成长过程,用“回忆杀”紧紧地扣住了人们内心最脆弱的部分。
而如今这样的温情不多见了,所以新闻媒体一旦发现就会大肆报道、宣传,我们常常感动于别人的温情,正是因为我们自己身上很少遇到这样的温情。
史学家许倬云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说:“为了现实考虑,很多人不顾一切追逐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将会使社会断裂崩解。”
于是我们看到了碰瓷的老人,撒谎的学生。
在他看来,现在有的媒体过度强调个人主义,整个社会也极力追求物质利益,让人在这种缺乏温情的文化下,变得冷漠、自私。
许倬云认为,部分国人的冷漠、自私,要从“精神空虚”上原因。
在《中国文化的精神》这部新作中,他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治疗部分国人“精神空虚”的解药。
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欧游心影录》中提出了“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大责任”。
同样怀有家国天下情怀的许倬云先生,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间。
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
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流传下去,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本周六(大年初一),樊登老师将解读许倬云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他将陪伴你探寻中国人的文化内核,一起品读许倬云这位88岁历史学家献给国人的温情之作。你将收获:
- 中国文化的根在哪里?
- 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 部分中国人怎样走出“精神空虚”?
下载地址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