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高血压医学课
冯雪高血压医学课
如果有人问你,血压多高才算高血压?最准确的回答其实是: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高血压的“杀伤力”比大多数人想象中更大,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等令人闻之色变的重疾都可能受到它的诱发,但在生活中,我们似乎习惯于把它当作一种“状态”。
精神紧张、运动过度都会导致血压升高;有些人常年血压值超标,但也没有任何不适感。那么,高血压到底是不是一种病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得到《心脏医学课》的主理人冯雪医生的新课《冯雪·高血压医学课》中,为你提供了对高血压的正确认识,它是提高诊断、预防、治疗和康复效果的基础。一起来看看吧!
提到高血压,最基本的问题自然就是——高血压是不是一种病?
听起来,这根本不是个问题。很多人觉得,高血压当然是一种病!你看,高血压的危害那么大,降压药更是五花八门,而且只要一个人查出了高血压,医生一定会对他说,“按时吃药”。冯雪高血压医学课百度网盘
吃药治病,高血压当然是一种病。
而且不光是你,很多医生也这么觉得。即使去翻阅最严谨的医学教科书,上面也会告诉你——如果血压稳定的升高,超过一定的范围,那就是一种明确的疾病,叫高血压。
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这么想,就把高血压想简单了。因为不管是发病原因、致病因素,还是治疗思路、对待它的态度,高血压都和常规意义上的疾病不一样。
拿“高血压是一种病”的模型来认识它,就会影响我们对它的理解,进而影响预防和治疗思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接下来详细看看。冯雪高血压医学课百度云盘
标准是人为的规定首先,如果把一个东西看作疾病,自然就应该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就像新冠一样,做个核酸检测,就知道是不是被感染了,标准非常清晰。照着这个思路,我们自然就会问: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换句话说,血压升到多少是高血压呢?是140/90,还是130/80呢?你可能觉得,这很简单。找到一个关键界值,在界值之上,损伤发生了,就是高血压;界值之下,没有危害,就不算高血压。但事实是,我们得不到这个所谓的界值。在1980年之前,我们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血压确诊标准都是160/95mmHg。但是在1991年之后,全球的医学指南大都调低了标准,换成了140/90。近些年来,随着医学证据不断补充,医学专家又发现,140/90的标准可能还是高了,血压是130/80更好,甚至120/80比130/80还要好。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SPRINT试验了。试验人员把高血压人群的收缩压降到120mmHg 以下,结果发现,与传统降到140mmHg 相比,这些人冠心病和卒中的死亡率,都有明显下降。这些年,类似的研究越来越多。以至于在最新的高血压指南中,全球的诊断标准出现了分歧。现在,美国的标准是130/80mmHg,而欧洲和中国沿用了140/90mmHg的标准。而且,标准之所以不断变化,除了研究的深入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干扰因素,就是药厂的利益推动。在欧美,很多试验的幕后推手都是药厂,药厂希望把更低的数值写进指南,这样,需要的降压药就更多,它们就更赚钱。
所以,你发现没有,高血压和常规疾病的标准不一样。它的诊断标准完全是人为规定的,而且一直在变,不同国家的规定可能还不一样。
更像是衰老的必然
除此之外,从高血压的发病状况看,你也很难把它定义成疾病。常规意义上的疾病,总要有致病原因。冯雪高血压医学课资源分享
比如新冠肺炎,是新冠病毒入侵导致的,如果把病毒全部杀死,人就康复了。而高血压,不完全是这样的。
一个基于全球90个国家的统计显示:40岁到49岁的人,高血压的发生率大约在31%;50岁到59岁,达到45%左右;60岁到69岁,达到60%以上。
来自美国的数据更是显示,到了75岁,高达90%;而85岁以上,高血压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很难找到没有高血压的人。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高到只要你的人生足够长,高血压就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事件。
你说,有什么病,是所有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得的?如果所有人都会得,它还算不算一种病呢?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血压不像是一种疾病,而更像是衰老的必然,是衰老累积的必然结果。
进入一种非稳态环境
最后,就是高血压的危害。
平时我们说的疾病,都有明确而直接的危害。还拿新冠肺炎举例子,新冠病毒持续攻击人的肺部,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是器官功能衰竭。
而高血压不是这样。对我们的身体而言,血压升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完全可以接受。
无论是跑步锻炼,还是演讲时紧张了,甚至是尿急、便秘,都会引起血压升高。我们的血压每天不知道要升高多少回,但这没什么,我们的身体能轻松应对。
不过,虽然一过性的高血压没有直接的危害,但是如果血压长期升高,就会加剧人体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可能。都有哪些呢?我一一数给你听。
首先,就是损伤血管。长期升高的血压冲击血管壁,会对血管带来持续的物理损伤。
具体来说,血管壁感受到血压持续增高后,为了防止自己被冲破,就会通过增生让自己变得更加粗壮。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血管重建”。
按理说,血管重建是为了保护血管,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粗壮的血管看起来结实了,但也变得僵硬、不敏感,从而导致对血压的调节功能变得迟缓。
同时,增生的血管不是向外长的,而是向管腔内生长,这就使得血管的管腔内径更小。所有这些都意味着,重建后的血管弹性越来越差,内径越来越细,血压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这既是高血压导致的,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升高血压,让血压进入一种不可控的正反馈,越来越高。
而且,通过对血管的损害,持续的高血压还会间接损伤靠血管供血的脏器。
具体原理是这样的:长期的高压冲击,会导致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受损,而人体的免疫系统意识到这里受伤了之后,就会过来帮忙。
就像我们的皮肤划了个伤口,免疫系统会来帮忙止血、杀菌一样。但免疫系统并不会修复这种损伤,反而因为免疫因子长期攻击伤口,加重了血管壁上的炎症。
久而久之,就会大大增加在血管里形成斑块的几率。
斑块发生在心脏的血管上,就会导致冠心病;发生在大脑的血管上,就会导致中风;发生在肾脏的血管上,导致肾功能减退;发生在眼睛的血管里,会导致视网膜出血、视力下降等等。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血压更像是这些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不是疾病本身。如果说血压的周期性波动维持了生命的稳态,长期持续的高血压就像是慢慢把我们的身体拖入一个非稳态环境,短期问题不大,时间久了,随时可能崩塌。
如何界定高血压的标准
明白了上面这些,不把高血压简单看作是一种疾病,我们就能理解医学上预防、逆转、治疗高血压的各种思路了。
比如,既然高血压不是一种常规意义上的病,而是衰老的必然,那我们就要从生命全周期血压变化的大规律来确定它的诊断界值,而且这个界值还应该是相对个性化的。
首先,影响界值的最大因素是年龄。
前面说过,年龄越大,高血压的发生率越高,所以年龄本身就是血压升高的风险因素。年轻的时候,血压一定要低;年纪大了,指标就可以放宽一些。
比如25岁到35岁,满意的血压应该是115/75,这样才能给衰老带来的血压升高留出空间。
40岁前,尽量不要超过120/80。40到50岁,血压一般都要增长,但正常应该维持在125/80;55岁前,135/85以下。
到了65岁,保持在140/90就不错。因为一方面,这时候脑血管大概率已经狭窄、硬化,如果血压太低,大脑供血可能会不足;另一方面,即便血压高一点,也不足以在有限的寿命里积累出真正的器官损害。
在老龄化明显的日本,高血压学会给出的甚至是,70到79岁,血压目标是150-160/90mmHg,80到89岁可以放宽到170/90mmHg。
其次,定义血压界值不能离开基础血压。
基础血压,就是你成年后血压的平均水平。有的人天生血压就低,可能只有90/60多;有的人比较接近平均,120/80左右。这就是你的基础血压。
基础血压低点高点问题不大,因为它是你血管适应的稳态,但如果离开这个稳态太远,损伤就必然发生。
一般来说,基础血压升高,收缩压超过20mmHg,舒张压超过10mmHg,也是判断高血压的重要指标。无论现在的血压是多少,只要超过这个增长数值,中风和冠心病的风险都要增加一倍多。
最后,血压的界值要满足自身供血的最低值。
刚才说,年轻的时候,血压越低越好。但低,也要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满足自身供血需求,能够活力满满的完成工作生活所需要的血压值。
如果一味地降低血压的标准,个人可能会因为供血不足而整天提不起精神,对于社会,也会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每次看到不断调低的血压界值,我都会想到我的老师韩启德教授说的一句话“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她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她不知何时为止”。从这篇文章开始,一起建立对高血压的正确认识。刚刚上线的《冯雪·高血压医学课》用12讲内容涵盖了高血压的原理、诊断、预防、治疗,助你全方位降低高血压风险。现在加入享早鸟价格,送家人、送朋友,知识、健康、优惠一次性全拿下。
少年得到少年宇宙课漫游太阳系下载地址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
【免责说明】本网站发布的资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资料和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或法律纠纷均与本网站无关!来源皆为互联网如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