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讲资治通鉴
冯唐讲资治通鉴
“榨脑汁”精讲,冯唐:如果一生只读一本书,请读《资治通鉴》
在少年时,我看过一部电影《重庆谈判》,对其中的一个场景印象极其深刻,多年不忘:
在重庆谈判时,一个清晨,毛泽东手握一卷书,在寓所后山上散步。不一会儿他遇到了也来散步的蒋介士,蒋手里也拿着一卷书。两人都很好奇,想知道对方在散步时都不忍释卷的到底是什么书。
两人同时把手里的手展开给对方看,不禁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看到都是《资治通鉴》。
从那以后,我就对《资治通鉴》充满了无尽的兴趣和向往。这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会让上世纪对中国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位巨人,同时如此感兴趣,如此看重的?
若干年之后,我终于了解了这套书,又过了若干年,我拥有了一套《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士大夫,小的人生追求是“修身,齐家”,大的人生理想都是“治国,平天下”。著书,修史,往往都是前路无望,不得已而为之。
孔子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哪里都不受待见,晚年回到家乡,编《诗经》写春秋。司马迁为李陵仗义执言,受了宫刑,一腔幽愤,全都寄托在他的《史记》里。张岱国破家亡,无所归止,避迹山居而写《石匮书》。古人所谓“退而著书”,就是这个意思。
北宋名臣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也是类似的处境。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继位,改元熙宁。年轻而雄心勃勃的皇帝,遇到了想革除百年弊病,实现富国强兵的王安石。
君臣二人可以说是风云际会,一拍即合,宋神宗重用王安石,一场自上而下,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朝廷内外,在中央和地方,在阡陌田间展开。因为发生在大宋熙宁年间,史称“熙宁变法”。
随着变法的深入,问题渐次暴露,官员迅速分裂成两派:新党和旧党。新党自然以王安石为首,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司马光反对变法,是旧党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屡经政争波折,司马光终于还是被排挤出了朝廷,在熙宁五年,他定居洛阳,做了一名无所事事的闲官。司马光把自家花园取名“独乐园”,绝口不谈政事,闭门著书,苦心孤诣近二十个,编写出了这套煌煌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司马光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史家、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资治通鉴》也几乎成了历代君王的教科书。
在中国的史书中,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相提并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光和司马迁也并称为“史学两司马”。
三
《资治通鉴》成书距今已近千年,我们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太空探索时代。在这样一个科技文明突飞猛进的当下,再去读一套千年前的经典,还有必要吗?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谚语也有云: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虽然生产力水平变了,世界变了,但其实人没有变,人性也没有变。读历史就是读人,就是读人心人性。从历史事件中,看人的选择,看人如何成功,如何失败,如何功成名就,如何身败名裂,如何盛世豪宴,又如何落得断编残垣。
而我们作为当代人,也可以从中得到生存的智慧,开创事业的门径,得到与人周旋的机巧,得到打败敌人的方法。
从更高的层次上讲,读历史,也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历史感。我们会意识到我们个体生命在历史中的渺小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能意识到所谓“功业”的虚无,“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进而在看待个人得失,事业成败时,有一种更从容更超脱的态度。
我国古代史书浩如烟海,当代人不读便罢,如果要读,《资治通鉴》应该是必读的书之一。中国近现代的名人当中,从中获得营养,对其推崇备至人的太多太多。在当代作家里,我印象中,冯唐就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大粉丝。
冯唐曾写过一封给司马光的信,信中说道:“中华书局二十册版和十册版《资治通鉴》都太沉了。我用 Kindle 装了一个电子版的,酒后,睡前,放下手机,开始第二次阅读《资治通鉴》,一卷,一卷,比第一次认真多了,比第一次收获多了。多次读到意识逐渐丧失,扔 Kindle 在枕边,昏昏睡去,多次梦见《资治通鉴》里的场景和对话,刀光剑影,落花流水……
我最大的兴趣还是了解人性,了解人性的最佳办法似乎还是以大尺度的时间观照人性的变与不变、轮回与演进……如果只读一本古书,就读您这本《资治通鉴》,如果只读一本史书,就读您这本《资治通鉴》,甚至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您这本《资治通鉴》。”
四
但对当代人而言,《资治通鉴》并不好读。它以文言写就,又距今太远,在读的过程中,又涉及到古代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宫室器皿,礼仪风俗等等等等。我虽然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读《资治通鉴》也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如果又是非专业人士的话,估计就更难上加难了。
这最好就能有一位领路人,带我们走进《资治通鉴》这座宝山。大神熊逸,无疑是一个最恰当的人选了。
熊逸是一位奇人,人称当代的“互联网隐士”。大凡是读书人,可能都听过他的名子,读过他的书,可几乎没有人见过其真人。但你只要了解一下他写的书(太多太多了,恕不一一列举),就知道他对中西文化涉猎之广,浸淫之久,钻研之深,在中国当代读书人中,绝对可以排进前三名。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来解读《资治通鉴》,才能收到庖丁解牛,举一返三的效果。这也是熊逸版《资治通鉴》的价值所在。
得书之后,我读了熊逸的解读,我只能说,熊大神解读之细致,之深入,之周全,在知识层面的纵横驰骋,恣意汪洋,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可见其对这一套书的投入和看重。熊逸解读通鉴,可以说是一位当代奇人解读这部千年前的奇书。
现在出的只是第一辑,还只讲到战国,可以想见这套熊逸版《资治通鉴》也会卷帙浩繁,希望熊逸大神能善始而善终。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重典,这个版本做得又精致又轻灵,是个适合现代人进入的版本。往事越千年,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司马光的心灵世界,也从中汲取当代人可资借鉴的智慧。
作者冯唐是顶尖的作家,也是顶尖的战略管理专家,不光文学素养高,而且牛逼的是实践能力强,都是自己的实践经验,干货。他要从资治通鉴这本300万字实例的千古第一书里告诉你几千年的智慧,不是从文学角度是从他的管理角度和人性角度去解读。
我细细想了一下,在我的前半生,您应该是我念叨最多的一个人类了,无论中西,无论古今。每开始阅读新的一卷《资治通鉴》,第一行都是: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
似乎很多人类在小的时候都有不切实际的梦想,我也是。在这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中,很多不需要具体做什么,等着老天给或者不给就好了,比如遇上一生独一无二的爱情,比如写出有自来水处就有人歌咏的诗。有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就会需要很多自身努力,其中最耗时间和生命的一个是:我想读尽天下书。买了《全唐诗》、《全宋词》、《册府元龟》,买了《诸子集成》,买了《十三经注疏》,买了二十四史,买了《资治通鉴》。刚有自己的电脑不久,四处搜罗一切可以搜罗到的电子书,包括一个几百兆的《四库全书》,以为水滴石穿,总有一天我能读完。
第一次试图看您的《资治通鉴》是在二十岁左右,看医学教科书看烦了,就翻《资治通鉴》换换脑子,安慰自己,“我不是不务正业,我是在研读人类心理学。”两汉三国之前看得相对仔细些,看到西晋五胡乱华之后,天下似乎越来越乱,医学的功课越来越重,就看得越来越潦草。我在每一卷前都看到您漫长的头衔和名字(第二行就简明扼要很多: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很好奇,紫金鱼袋是什么东西?什么材质?什么图案?哪种紫色?
离开北京二十年后,年近半百,我把散在各处的书都集中到北京垂杨柳,《全唐诗》、《全宋词》、《册府元龟》、《诸子集成》、《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还有那些医书,还有那些商科书,还有那些佛经,还有那些西方哲学,还有英文小说,还有其他好多我曾经想读的书。我忽然意识到,在死亡来临之前,我读不完这些书了。
我问一位博览群书的老友:“西方哲学有意思吗?要不要读?从哪几本书开始?”老友说:“西方哲学是个大坑,你就别逼着自己读了。”我一时觉悟:不该妄想读尽天下书,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就已经足够,其他的书,有其他感兴趣的人类去研读。我想,我最大的兴趣还是了解人性,了解人性的最佳办法似乎还是以大尺度的时间观照人性的变与不变、轮回与演进。以这个思路定优先、做减法,不读西方哲学了,不读西方政治学了,不读物理和信息学了,如果只读一本古书,就读您这本《资治通鉴》,如果只读一本史书,就读您这本《资治通鉴》,甚至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您这本《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二十册版和十册版《资治通鉴》都太沉了。我用 Kindle 装了一个电子版的,酒后,睡前,放下手机,开始第二次阅读《资治通鉴》,一卷,一卷,比第一次认真多了,比第一次收获多了。多次读到意识逐渐丧失,扔 Kindle 在枕边,昏昏睡去,多次梦见《资治通鉴》里的场景和对话,刀光剑影,落花流水,仿佛脑子里自带视频播放功能。本来立志一天一卷,一年内读完,没做到。又过了一年,勉强读到了接近二百卷,唐太宗李世民杀完了他两个亲兄弟,和魏征叨叨管理学的精髓,很是精彩。无志者常立志,我再次立志,如果在戊戌年再读不完剩下的小一百卷,天诛地灭,人皆可耻笑之。
在历史的轮回里,多做些“小而美”的实事,比如写点儿扎很多人心的诗,比如修一条春风十里的湖 堤,比如建一个救很多人的医院,比如创个服装样式,比如炖个被很多人吃了还想吃的肉,比如烧个被一代代人珍爱的茶盏,比如主持编集个历代读书人都绕不过去的《资治通鉴》。如果以“不朽”观照,这些小事远远强于那些一时权倾天下、名动天下、杀人无数、挣钱无数的大事。一千年过去了,您权倾天下、您狠撕王安石,甚至您的文章和长相都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只剩一个“司马光砸缸”和一部《资治通鉴》如山川大地般亘古常新。
冯唐讲资治通鉴 下载地址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冯唐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