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时代旅行史

铁袈裟是什么呢?你从山东济南往南,一个小时可以到位于长清区的灵岩寺。这个寺庙在泰山的背后,基本上泰山面南背北,大家上泰山都是从南边的泰安上去,所以灵岩寺这边来的人就比较少,起码跟泰山的热度完全不能比。

但其实灵岩寺是非常重要的寺庙,在唐朝,这里号称“天下域内四绝”之一,就是天下最重要的四座寺庙之一,另外三绝是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 (也很有名)、湖北江陵的玉泉寺 (在今湖北当阳市,就是长坂坡的那个当阳,关羽走麦城也在这个地方,玉泉寺跟关公信仰也很有关系)、南京的栖霞寺也是很有名,那么灵岩寺可能是这四座寺庙里知名度相对比较低的。

灵岩寺可以看的东西很多。有一堂罗汉雕塑,大部分是宋代的,非常精彩,梁启超说是“海内第一名塑”,他还题了字,碑就立在罗汉堂的前面;有唐代书法家李邕写的碑,而且是后来发现的;这里还有一块地,种那种很大的葫芦,据说也是从很早的时候就是本寺特产,到现在还在种,其他可以看的还有很多,讲一天也讲不完。

但铁袈裟,恰恰是灵岩寺最不起眼的一个东西。简单说这就是一个铁疙瘩,一大块铁,有点像衣服的样子,表面还有水田纹,就是一个方块一个方块,水田那样的纹路,像袈裟那样的。所以一直都传说这是一件铁袈裟,早在北魏建寺的时候,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所以是一件神物。

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铁袈裟》这本书一开头就揭穿了谜底,不是。这块残铁实际上是一尊巨大的铁铸金刚力士像的一部分,现存的是从力士的腰部到膝盖这一块,衣服确实也是衣服,是金刚力士的战裙。那为什么会有像袈裟那样的水田纹呢?那是因为当时要铸造这么大的铁制塑像,要使用很多块范,也就是模具。范与范之间难免有缝隙,铁水渗入缝隙就形成了一个方块一个方块的纹路,再加上金刚力士的战裙的衣纹,看起来确实像一件铁袈裟。

既然谜底已经揭穿,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合上书不看了呢?完全不是。

恰恰相反,揭穿谜底只是开始,作者要谈的,实际上是从这块铁被铸造出来开始,各式各样的人们是怎么看待它、利用它、感受它、想象它的。所以书里面会谈到,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氛围中,人们铸造了如此之大的金刚力士铁像,又是为什么被打碎,什么时候它发掘出来,佛教的教义和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影响了它的定名,古代和现代人编纂的历史又怎样重新塑造了它的形象等等。

作者还把话题进一步拓展,讲到铁这种材质对佛像和佛教到底意味着什么等等。看完之后也许你会震惊,一块黑乎乎的铁疙瘩,竟然也有这么多故事、这么丰富的道理。

另外还要请你放心,《铁袈裟》也不是只讲铁袈裟。作者还讲了灵岩寺的很多其他建筑和故事,铁袈裟和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成灵岩寺深度游指南来读。这本书还有“外编”,讲了另外几个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有关的故事,也许你读完之后, 即使面对一片废墟,一片碎片,也能生出无限遐想

猛将是谁呢?这是一个地方性神灵叫刘猛将 (很猛的将军)。关于他的身份,一般的介绍会说他本来是南宋的某位将军,或者这位将军的弟弟,或者别的一个什么人。那刘猛将的神力是什么呢?一般介绍又会说了,这是个驱蝗神,负责驱逐蝗虫的,在网上一查,基本上都会这么说。

但《猛将还乡》这本书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说到底什么将军也好什么驱蝗神也好,也只是文人和朝廷的看法,对于真实世界中的普通人来说,刘猛将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等下再说。

我们的重点在副标题,“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中的“洞庭东山”。说到洞庭,可能大多数朋友的第一反应是洞庭湖,在湖南。可是洞庭这个名字最早不是在湖南,而是太湖。

太湖东部水域有两片陆地,一片靠东的过去是岛,现在是半岛,叫东山,一片在西,是岛屿,叫西山。西山和东山之间有一大片水面,古人传说,水底下是山洞,非常宽阔,像庭院一样,所以叫“洞庭”,里面住着神仙。这一片地方的神仙故事非常多。

简而言之,洞庭东山和西山都是值得专门去玩的好地方,但是今天在江南一带的网红景点里面算的话还排不上号。论城市,这里有苏州、无锡、常熟、杭州,论古镇,有周庄、锦溪、西塘等等,论湖有阳澄湖,外地游客不见得能走到东山西山来。

但是东山有非常好吃的枇杷 (枇杷的季节马上就开始了),西山有历史上就很著名的橘子,碧螺春也是出自这里,古村古镇不算少,自然风光没得说,而且又大,不至于人挤人。从上海出发当天往返无压力,从苏州出发更等于是回趟后花园,非常方便。

宁都属于赣州,赣州在江西南部,除了宁都之外好玩的地方还有很多。从我学历史的眼光来看,当年王阳明在这里有很多事业,最后去世也是在赣江的水路上,现在他去世的地方还有一座“阳明落星亭”,意思就是这里是他陨落的地方。

赣州有保存完好的古代下水道系统,在国内不多见。城市郊外的通天岩摩崖石刻,也算是冷门景区吧,可东西是真的好,号称“江南第一石窟”,里头还有王阳明写的字。从赣州往南,经过梅关道就到广东,我们以后节目里还要继续讲。当然,这里风景也很美,我甚至觉得“山清水秀”这四个字简直是专门形容这里的。

用「旅行」作为索引,触摸明清时期的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

说来也非常有趣,我们从北京去采访段老师的过程,也算得上是一次特殊的旅行体验,因为段老师把家搬到了上海崇明,一个位于长江上的岛屿,我们一路换乘了高铁、地铁、轮渡、轿车,才来到他位于村子里的家。

在此生活的好处显而易见,在我们走进遥远的历史之前,先在他的菜园里看到了让他引以为傲的生活。

20 年前的旅行

段:这个大吧?嘿嘿,但是你看看邻居,邻居家的比我的好一百倍。这是甜瓜,邻居家的甜瓜也比我的好一百倍。这是一种调料,味道和八角非常像。这是猕猴桃,但是我的猕猴桃太小了,所以还没结。

我是段志强,我在复旦大学教历史。

我是河南人,1998 年去武汉上大学才是第一次出远门,村里的老人知道我要去武汉了,都感叹道,「哦,那是个大地方。」

我读书的时候穷游,曾经和三个男同学一起结伴从武汉坐船到南京。轮船上有好几等舱位,我们没有钱,只能买最便宜的票,当时有一个叫「统舱」,我们想大概就像大通铺那样,结果到船上才知道「统舱」就是没有舱:你可以上船,但没有床。

我们去的时候是秋天,晚上非常冷,我们三个人在船上都要冻傻了,因为你进不去那个舱房只能待在甲板上。后来我们发现有一个锅炉房,虽然很小但是里头是暖和的,我们就蹲在里面。后半夜,有个船员来打开水,他吓一跳,说,「你们三个人怎么在这里?」我们说,「我们买了统舱的票。」他说,「你们太傻了,哪有长途买统舱的?我给你们找个位置吧。」最后把我们丢进一个三等舱的舱位住了一晚上。

那个时候年轻,充满了好奇心。我是北方来的,完全在旱地上长大,从来没有坐过这种长时间的船,所以觉得特别开心。我印象非常深,当时九江的长江大桥还没有修好,在阴雨天,远远地从云雾中看见大桥的轮廓,的确非常震撼。

还有那个时候港口上的小商小贩,会用竹竿挑着东西举到船上来卖,我们就靠着他们卖的几个茶叶蛋,最后回到武汉。

所以过去的算命书里经常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外旅行的人能不能安全的回来?到底什么时候回来?

而我们在资料中也能看到,古代旅行中的死亡是极其常见的,以至于明代朱元璋有一个专门的安排,他规定天下各个地方都要建一种「孤魂庙」,祭祀那些无主的孤魂。战乱时期很多人是战死的,对吧?在太平年代更多的就是旅行者。也许他是逃荒的,是游民,也可能是商旅,出了什么意外,在路上就死了。各地都有这样的一个庙。

过去的旅行指南书也会告诉你哪个地区的哪条路比较危险。比如我印象很深的是说从芜湖到徽州的那条路,经常会有人给你调包。「早晚有闷棍,午有调包」,这一般是脚夫趁着你不注意会做的事情。更别说遇上打劫的绿林好汉之类的了,总之是险象环生。

古人的世界观和今人的非常不一样。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是一个高度规范化的世界,我们平时意识不到这个特点。但这背后实际上是藏着一种视角:我们今天看历史,会把历史看得太容易,因为我们站在历史的末尾。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能要经过非常漫长、非常艰辛的过程,才能慢慢形成我们现在的景象。

当你骑着小毛驴行走在明清时代主要的交通要道上,你可能会和其他旅行者擦肩而过:其中最威风凛凛的,就是公务员们,他们有赴任的,或者回京述职;

还会遇到科考的读书人和出门做生意的商人;外地的商人在白银时代是非常常见的,他们运送的货物大多是基础货物,比如像粮食啊、木材啊、桐油啊等等;明清时期已经有了专门的商道,像中国西南部的茶马古道,能给这些商人增添一些旅行的安全感;但也有一些不太合法商人,像贩私盐的人,他们反而会避开大路,去走一些偏僻又隐蔽的小路;

还有一部分旅行者和家庭事务有关,比如长途去结婚、去奔丧,去寻亲,等等,这其中也不乏女性和十分年长的人;

还有的就是江湖人士,说书的,卖艺的,响马和绿林你也总要碰到个几次,以及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或者逃难的人。

我们现在看历史,总会不自觉地代入那些会留下文字资料的人,而不太会代入他们的相对方。但实际上,旅行不仅是由旅行者构成的,还有大量的旅行业从业人员。

我们想象在古代旅行,一叶扁舟,站在船上,手拿折扇,对着大好的风景口占一绝。但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你确实在一艘船上,但是这个船乱七八糟的,也许船头还养了一条狗或者一只猪,你还总怀疑船老大想敲诈你。你如果在大运河上航行的话,走着走着,就有官船跑到你前面去了,或者堵船了,一堵三天,这是很常见的事。

■ 姑苏繁华图 (清)徐扬 绘 辽宁省博物馆藏 (局部)

运河的水位有高有低,可能在某些路段还要有纤夫拉纤,这也是要钱的,按里程计价,一位纤夫一里是一文钱,那你可能还要和他们 Battle 这个价格;还有很多维护河道的人,这些人都是生活水平极其低下,但又不可或缺的角色。

旅行中还出现比较多的是牙行,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中介。在正统的意识形态看来,这些人当然都是投机分子,虽然社会离不了他们,但他们的形象是比较负面的。

国家会给这些牙行发放执照。比如你到一个码头,你可能会看到这个码头上林立的是各家的牙行,这些牙行当中有的是有执照的,有的是没执照。因为旅行当中经常出现意外,包括这些船户有一些为非作歹的情况还挺常见, 那么有了牙行,相当于有个一个担保。

你去旅店也有相对应的服务,比如在泰山旅店,你要登泰山的话会有一整套的人来服务你,包括吃住、上香所需要的所有,还有娱乐项目,正当的不正当的都包括在内。所以,虽然不是所有的时代生活都那么便利,但在古代的有些社会,旅行确实是便利的。

■ 《清明上河图》里的一个场景,一个人半跪着带着一只羊来给骑马远行的人送行,也就是学者说的「道祖」仪式/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5-

风花雪月江山船

旅行业也间接刺激了其他的一些行业,其中清代钱塘江流域就出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船,「江山船」。

江山船是一种运人运货的船只,全盛时期,据说有 2000 多艘江山船,因为没有运行的官船,如果你想坐好一点船,只能坐江山船。江山船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它这个船非常大,船头就是一个小船舱,可是中间给客人住的船舱全部是打通的,最诡异的就是,这个船舱的门,只能从外面锁上,住在里面的人是锁不上的。

它除了是一种运输船,也是一种提供风月服务的「花船」。此地的男性渔民负责运输,船女呢,则提供一些伴游的服务。当时有一种说法,大家出差特别喜欢到浙江、福建,为的就是坐一坐这个江山船,清朝官府也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管理动作。但是,最出名的还是与江山船有关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 姑苏繁华图 (清)徐扬 绘 辽宁省博物馆藏 (局部)

光绪年间,有一个大官叫宝廷,他是正二品礼部右侍郎,又是宗室,祖上是努尔哈赤的弟弟,所以社会地位很高。宝廷这个人还特别有才华,诗写得好,还关心社会,经常对社会不平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和张之洞啊、李鸿藻是一派,被称为「清流」。

有一年他被派往福建做乡试的主考官,经过钱塘江也坐了江山船,就在船上认识了一个小姑娘,两个人情投意合,甚至从福建考完试,他还带着这个姑娘一起回京。在回来的路上,他给皇帝写了一封奏书,举报了自己。

宝廷在这封自检举书里,坦诚地交代了自己求娶江山船女为妾的事实。在过去,一个有功名的士大夫如果将娼优买为妾,是为主流社会所不容的,不仅要遭受社会的非议,法律上还有相应的处罚。但这样的风流韵事,实际上也并不是每一次都真的会受到处罚,你如果低调一些,有些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宝廷这样,不仅堂而皇之带着妾室回京,还直接上奏自检举书的的做法,让很多人摸不清楚他的意图。

他被革职以后的第二年,慈禧太后因为不满他这一班的理念,把他们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这是晚清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宝廷呢因为这桩江山船逸事,逃脱了这场厄运,很多人觉得他是因为对社会失望故意为之的,反正这件事也就变成了一件传奇。

宝廷自己也留下了很长的一首诗来记录他的故事,他喜欢的这个姑娘脸上有点麻子,他就这么写道,「宗室八旗名士草,江山九姓美人麻。」

实际上古代很多小说和戏本里的风月故事都发生在旅途当中,比如像《牡丹亭》《红楼梦》,柳梦梅和林黛玉都是外来者,突然出现在杜丽娘和贾宝玉的眼前,才有了后来发生的故事;而一些风月场所从业人员也和旅行业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南京的秦淮河,很多前来考乡试的举子都是消费者;北京的八大胡同,也是会馆旅店集中的地方。

■ 孙温 绘 (清)全本红楼梦(局部)旅顺博物馆藏

-6-

游记里的古代生活

其实古人留下的旅行记录是非常多的,课本里出现的《永州八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在旅行中诞生的名篇。但文人墨客的记录,总是偏好写景抒情,关于旅行的细节记录,相比较来说不太常见了。但存世的记录都有旅行者明显的个人偏好,也能让我们近距离地看到古代鲜活的生活切面。

比如徐霞客的游记,他特别喜欢地理,所以会带着很多地理问题去探险:这个山是从哪儿到哪儿,这个河的发源是不是准确。

还有比如像明朝有一个日本和尚,策彦周良,他在中国的游记很特别,他把大运河上每一个看到的匾额、对联都抄了下来。比如某个店家挂了一个「酒」字,他也记录下来。他这个资料就变成独一份了,中国文人是不会记录这个的。以至于我们现在要了解大运河沿岸有哪些店家,幌子怎么挂,驿站的对联怎么写,还要去查看这个日本和尚写的东西。

■ 法国传教士古伯察在中国游历期间,撰写的旅行笔记《鞑靼西藏旅行笔记》,记录了旅途生活中的非常多细节

也有关注风土人情的。我最近看了一个美国人在 1882 到海南岛旅行的游记。他沿着海南岛走了一圈,发现每一个客栈都是老板娘当家作主,把客栈经营得井井有条,但是呢老板娘都很凶。丈夫,不管事,每天只干两件事:抽大烟和吃饭,而且吃得还特别多,这是他的原话(笑)。所以老板娘每天都很暴躁,到吃饭的时候,哐哐哐做了一堆丢在男的面前,男的还扫眉耷眼的。他说每一个海南岛的客栈都是这样。

■ 乾隆南巡图卷第六卷 驻跸姑苏(清) 局部

而且你想象不到,过去还有以图画为主的游记,就像我们现在到哪儿都拍照一样。明代有一个人叫王世贞,他做了很大的官要从家乡太仓去北京上任,然后他就找了一个画师跟着他,每到一站就让人给他画一幅画。最后画了三四十幅,现在我们还能完整看到。这些画多数还是文人画的传统,比不上现在的摄影技术,但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直观的知识。

-7-

古代的「冒险家」

我们以前往往有一种印象,认为中国是一个低流动社会,男性依附于土地,女性孕育后代,大家一起构成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但事实上,移民、迁徙,或者说社会的流动,在过去是反复发生,并且长期存在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家族如果追溯的话,都至少有一段脱离故土的历史和经验,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在观念上大家都觉得「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但是真实的生活会逼迫你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迁徙。

比如我在节目里讲过一个故事,明朝中期有一个很有名的海盗叫汪直,他生在徽州的山区。家里过得不太如意,但是胸有大志。他自己说,「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作为一个有抱负的人,无法施展才华,那怎么办呢?那我去海上吧。然后他就跟着朋友去菲律宾,造船,贩卖硫磺,之后在中国、日本一片的海域成为海盗的霸主。我们不是说他做海盗是多么了不起的事,但这绝对是一个冒险家的故事。

■ 福建漳州月港码头之一的店仔尾码头遗址,这里被称为明朝第一大港/ 摄影:@闽山悟雨夜

以前我们在史料里经常看到的是其他国家的人到中国来寻找新生活。唐朝的时候有一个来自朝鲜半岛的新罗人,他就说,「我们新罗人看人只看骨品」意思是只看血缘,你出生高贵,那你做官,你出身低贱,永远没有希望。他说他想来大唐,因为这里可以靠着自己的能力,要么考科举,要么去参军打仗,出入天子之侧。大唐才是靠着个人努力可以实现阶级跃迁的地方。但是到了明朝,就变成「中国法度森严」了。

所以旅行,确确实实是社会运作的一部分。

-8-

模糊的,属于普通人的历史

我们知道的,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旅行者,张骞,玄奘,郑和,他们克服恶劣的环境与未知的恐惧,获得了历史丰厚的奖励,成了开拓者的代名词。

但事实上,在中国大地上有非常多普通人为了生存,不断地向外探索探险。比如明代在漳州地区,那个地方的人「走洋如适市」在大海里航行像赶集一样;再比如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上的人,商旅到处移动;更不要说游牧民族了。那些都是不知名的普通人,他们也许在不知名的角落还有祖上下南洋时的记录,但这些都不是通过文字,以一种「大人物」的方式被记录下来,它会成为一个族群的生存记忆,以一种模糊的、混杂的方式代代传递下去。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旅行体验和古人的旅行体验一样,都有很大被记录下来的价值,我也很期待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旅行体验。实际上我们读多了可能就会意识到,大家都是曾经生活在这个时空里的人,好像相距也没有那么遥远,虽然我们面临的环境是这么不一样,可是话又说回来,在这些不一样的环境下面,我们也都在付出同样的努力,在面对我们同样不太容易的生活。

■ 漳州月港古镇上的观音庙,寄托着对离乡之人的祈祷与祝福/ 摄影:@闽山悟雨夜

采访结束以后,我们和段老师一起,驱车从崇明返回上海。

夕阳西下,当车开上长江大桥的时候,桥下的轮船与江水,依着它的目的和方向,缓缓向前移动。不论几千年来王朝如何更替,时代如何变迁,从岛屿眺望大陆,始终让人心潮澎湃。

而不论是桥上的,还是桥下的,那些横渡江水的人,也好像一样,对离开和抵达,永远怀抱希望。

如何获取课程?

白银时代旅行史百度云盘下载地址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仅供参考,课程每天更新,详情咨询客服)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介绍

白银时代旅行史
得到喜马拉雅付费课程一折起 加微信knz889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白银时代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