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
喜马拉雅音频课程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
第一章 看见此刻的自己
为什么你活得不开心?
开始,是一个人的宁静、自在和快乐,但是在这个快乐后面,却潜伏着一个我们作为个体根本控制不了的糟糕结果,那些被骂、被指责、被投射愤怒、被歧视的过往,日积月累,在人的内心凝结成一个模式。
这个模式,如果用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快乐一定是短暂的、不真实的、不稳定的,快乐背后一定会跟着一个糟糕的结果和体验。
相比于在快乐中毫不设防跌入黑暗的那种可怕、失控的体验,还是一早就预知结局,甚至一直待在确定的结局之中,更有安全感、确定感和掌控感啊。
这不是你想要的。但是,为了适应不舒适感,我们发展出了防御功能。
比痛苦的体验更可怕的是失控的体验。
快乐有时,悲伤有时,低落有时,骄傲有时。这就是人生。
暗夜和白昼共存,痛苦有时大于快乐,但是,我也想去看。
你为何对家有恨?
我们聊原生家庭,仅仅是为了了解,为了看见。
这份了解和看见,其实于我们,有很深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心里也有对自我的审判。
有的父母会这样质问儿女:“为什么你对我还不如你对隔壁的谁谁,你看你对谁谁那么温柔、一脸笑意,为什么我一和你说话,你就那么冲,拉长个脸,好像我和你有深仇大恨?我养你长大这么辛苦,你为什么不拿我当恩人,反而拿我当仇人?”
可是,事实就是:你养我长大没错,在那些我不得不和你在一起、我的世界里只能倚赖你的日日夜夜里,你除了养我长大,也曾经深深地伤害过我、践踏过我、吞噬过我、利用过我,只是这些,你都没有意识到,也不曾看见过。
别把父母,当作你的“道德”
了解到自己对父母存在的恨意,了解原生家庭,看到这个“恨”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意义在于——还原你和父母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交织在一起的爱恨关系的真实。
在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父母对我们的期待之间,要划清界限。
这个界限就是成长——我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人存在,而不是父母的一部分,不是实现父母愿望和期待的工具,即使父母的愿望和期待里都是所谓的“爱”,我仍然首先是我自己。
我们不应该去承担,也承担不了他人的人生。这个他人,包括父母。
尊重你的感受,尊重你自己。
我们把父母当作道德,违背就内疚,
这是因为我们太渴望被看见和接纳。
不完美的你,也是值得被爱的
真正的崩溃,不是情绪上的崩溃,而是原来价值观的瓦解。跟随着价值观瓦解的,还有我们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的自我信念。
我们活在一种自我信念中,这种信念有坍塌的可能。
当世界和我们预计的、想象的、理解的不一样,过去基于这种理解建立的内心中的“自我图画”,随着超出我们预期部分的世界来临而被撕得粉碎,于是过去的信念都坍塌了。
其实我们的心灵需要建立一种功能,去容纳我们自身以及他人的阴暗和丑陋。
容纳是一种健康而具有适应性的心理。
对“坏”的容纳和理解,是一种对“坏”的免疫,而不是对“坏”的姑息,它能不让我们在被“坏”侵害后就被感染甚至被杀死。
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世界的黑暗,那么当她最终去面对黑暗的时候,她很可能就会被黑暗吞噬。所以,从一开始就去接触一些黑暗,才是一种保护。
给孩子的保护,不是给她伪装一个美好世界,而是,陪她一起去面对她接触到的不完美。当她被否定、被攻击、被伤害时,支持她、接纳她,让她因为有后盾而变得强大——这才是保护。
我们需要知道,美好的对立面就是丑陋,光明的对立面就是黑暗。
世界如此,他人如此,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
我们要锻炼自己,还要帮助孩子建立包容不完美的自我和世界的能力。
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并不是人生的绝境。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才会把你带到人生的绝境。
我们的心中既有光明也有黑暗,活着,就是要保持心中的光明,和黑暗周旋到底。
你可以不对,这才是自由
自由,从来就不是指“做一件结果好的事情”,而是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最困难的部分就是,你是否愿意为了这个自由,付出可能的一切代价。
自由,讨论的不是对错、好坏,而仅仅指一个人的自主性,一个人的自由意志。
全然的自由肯定是不现实的。
做“正确”的事情,不是我们的需求,而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标准。表达自己的自主性,才是生命的需求。
为什么本我的声音,总是被压抑呢?
因为它总是看起来“不好的”“错误的”“自私的”“不够健康的”“会引发后果的”。可是,它是珍贵的,它代表了那些因为“不正确”而被你压抑的愿望。
如果一直压抑,从不去听它发出的声音,那么你的心就会生病。
这就是自由的代价——你可能会让你在意的人不满意。
自由是建立在你拥有资本的情况下的,要不然就很难做到。这个资本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但更重要的是你内心力量的资本。
你没有崩溃在父母的情绪里,就是过了个好年
你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地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得他们的稳定、快乐和满意。你不断出让自我的边界和自由,直到出让整个自己。
假如是这样,回到老家过年的你,一面渴望着一年一度和最亲的人相见,一面又被那巨大的情绪包袱压得度日如年。
尽管愤怒和怨恨会带来一些不和谐和伤害,但终归那也是一种表达。
快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很多人的人生里,关于快乐的规则是——我先让那些人快乐了,我才有资格快乐。
你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解决当下这一件事情,你改变不了他们的人生,你也逆转不了一个人早已形成的内心模式。那是那个人自己的事情,是他的人生。
觉察是什么?觉察就是自己的成长。这不是你可以替代的事情。
只有你把这些事情想明白,才能划清自己与父母的界限,完成心理意义上生命的独立。
内疚是我们的本能,这就是人。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学会与自己的内疚感相处,不被它淹没和绑架。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更少地被父母的情绪影响呢?
在我们和父母完成分离的时候。在我们不再有期待,不再有愤怒,不再去一个劲儿地满足,也不再去一个劲儿地控制的时候。
无条件的爱,只是一种幻想
冷漠不一定意味着拒绝,攻击也不一定意味着否定。
什么是真相?真相,就是没有那么绝对和简单。凡是绝对的、简单的、纯粹的,恐怕都不是真相。
如果你理解了这个世界,理解了原生家庭本身就是一个人最初的命运,也许有我们无法完全跨越的部分,如果你能够谦卑地去承认你和别人,都有想改变而无法改变的某些模式,那么你反而达成了与世界的和解。你理解了世界的不完美,别人的不完美,以及你自己的不完美。
这是一条关于看见,关于真实的道路。
第二章 找寻真实的自己
你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你自己
一个价值感低的人,无法承受外界对自己的否定。
“你的价值不是体现在你做的事情中,而是体现在你这个存在里。
从内在去提升自己的价值感的一些方法:
第一,抓住一切机会在内心肯定自己。
第二,宽容地对待你自己。
第三,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
毕竟,无论何时,一个人的存在本身,才是最大的价值。
你都不愿意了解我,又怎么谈得上爱我?
我们如何才能够找到一个最佳位置去经营好自己的两性关系?
那个秘密法则就是——当我们能够更多地去接受对方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我们才能够在两性关系和其他关系中走得更远。
只有深入内心的关系才能走得远。
没有任何关系是完美的,没有人是完全符合期待的。
最好的关系,就是彼此有沟通,沟通也有回应的关系。在回应当中,你能够看到自己和对方都在调整着步伐,逐渐向一个方向去努力。
你那么缺爱,为什么就是要不到爱呢?
以“要求”的方式索要爱,会让人本能地想要逃开。
实际上,没有一段关系“应该”给予你爱。关系只是关系。
你的婚姻到底谁说了算?
“结一个父母不赞成的婚,会幸福吗?”
幸福的关键并不是父母关于你婚恋的建议说得究竟有多正确,对你的未来多有远见,而是,你能不能在父母“不认同”的日子里,与父母“不认同”的伴侣,快乐地生活?
原生家庭不但在过去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创伤,也在当下对我们的生活施加影响。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完成和父母的分离,需要克服的障碍是内心的内疚和恐惧。
自己说了算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基础。
婚姻的选择,最终是自己的选择。
“离婚后,折磨我五年的病突然好了”
最可怕的是,你把自己当作一个受害者,并一直活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而真正拖垮婚姻的,拖垮你人生的,不是别人,正是这种“受害者思维”。
婚姻,对于每一个选择踏入婚姻的人来说,都是考验。
我们对于婚姻的预期,不是一种合理的预期,而是一种过度的期待。
于是我们以为,婚姻就是来解决这一切痛苦的,其实我们错了,婚姻不是一种解决方法,婚姻是你们俩原生家庭模式的强迫重复,是你们潜意识中创伤的真切呈现。
当婚姻不如预期,当关系无法满足自己,当体验到伤害、无视和羞辱时,你感受到的是失控感。
活在对别人的怨恨里,继而贬低自己,或者在内心写下“命运对我很不公平”的句式,年复一年地强化、印证。
作为受害者的恨意和愤怒不但攻击了对方,也伤了自己。
我们总是去想方设法地屏蔽关于婚姻那部分近乎残忍的真实——它不是恋爱,它是两个人以极近的距离构建家庭关系,在日复一日亲密的相处中,每个人连自己都不熟知的阴暗面和创伤点就会暴露无遗。
下载地址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