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温情与敬意:钱穆学思总览80讲

看理想最新节目《温情与敬意:钱穆学思总览80讲》所要解读和回答的,今天的文章,即选自这档节目。

这档节目的编辑说:“这大概是写介绍文字最长也最纠结的一档节目”,“想让人知道,钱穆不保守。想让人知道,他爱‘故国’极深。想让人知道,他不为潮流裹挟的珍贵。想让人知道,他那些振聋发聩的提醒。想让人知道,他守死善道的精神,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在。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共勉,共读,共听,共思。”

一提起钱穆,很多读者会想到“一生为故国招魂”,历史学家葛兆光则用“温情与敬意”来评价他。

作为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列的“史学四大家”之一,钱穆13岁即师从历史大家吕思勉,熟读中国传统经典文献,亦对西学、西洋文化有所关注,曾自学英文、日文,阅读社会学、逻辑学、圣经、世界史等外文书籍。

他一生著述1500万字,仅一部《国史大纲》,就奠定其在中国史领域无可质疑的地位。

钱穆的著作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宝库

钱穆是在1895年出生的,也就是清朝遭受了重大的挫败、跟日本签下了极度屈辱的《马关条约》的那一年。

在钱穆成长的过程当中,他并没有取得正式的现代学历,他正式学校教育的历程,只到了常州府中学堂以及钟英中学肄业。而他之所以没有拿到正式的中学毕业证书,那又是因为遇到了武昌起义革命。

在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那个时候钱穆虚岁18,实际年龄只有17岁,就到乡间中学去任教。然后从小学而高等小学而师范学校而中学,他一路当教员。但是在这段时间当中,他真的是勤勉自学,从而有了学问和思想上很奇特的转折经历。

最早延续着科举旧规,他学的是写作文,然后从八股文进而改学古文,这当然已经算是进了一步。然后,又转而对于理学发生了非常高度的兴趣。接下来,又受到了后来新的国学潮流的影响,转到了历史的研究。

最特别的是,钱穆走了一条,几乎是不可能、让人很难想象的自学之路。因为他自学学的是什么呢——在没有家世,也没有方便利用的图书馆藏书的情况底下,他竟然去钻研历史考据,而且打下了无可动摇的极度扎实的基础。这就成为他后来能够自我主张,以及能够和别人辩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依据。

是的,我们不要忘了,钱穆在历史、在文化、在传统的看法上,他的立场跟主张都非常的强烈。

他的个性很拗,不轻易跟随着潮流。例如说年轻的时候,他就不认为教中学一定比教小学好,他曾经自愿用别人的看法里面是倒退回去,已经教到中学,竟然又换到小学去当老师。

年纪稍长一点,他也没有被别人眼中的学问名声给必然折服。例如说读到了顾颉刚的《古史辨》,他就觉得《古史辨》里面的各种不同历史的论断,基础不稳固,经不起考据的检验。所以他从《古史辨》的对面方,去铺陈了非常完整的考据,而写了《先秦诸子系年》来挑战当时的学术大明星顾颉刚。

著名作家、人文经典领读者杨照从16岁就开始读钱穆,深受钱穆影响,在他看来,为故国招魂,是钱穆一生的志业:“钱穆的保守不是倒退,他是非常严谨的史学家,这是他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和生命认同。”

那什么是“故国”?如何理解钱穆的“保守”?今天看待中国历史、看待中国文化,到底要继承什么?

……

这些,正是杨照在看理想App最新节目《温情与敬意:钱穆学思总览80讲》所要解读和回答的。

这档节目的编辑说:“这大概是写介绍文字最长也最纠结的一档节目”,“想让人知道,钱穆不保守。想让人知道,他爱‘故国’极深。想让人知道,他不为潮流裹挟的珍贵。想让人知道,他那些振聋发聩的提醒。想让人知道,他守死善道的精神,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在。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共勉,共读,共听,共思。”

01.

钱穆的著作,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宝库

钱穆是在1895年出生的,也就是清朝遭受重大挫败、跟日本签下极度屈辱的《马关条约》那一年。

钱穆一生并没有取得正式的现代学历,但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与钻研。这为他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他后来进行自我主张,以及和梁启超等大师辩论的最重要的依据。

在历史、文化以及传统的看法上,他的立场与主张都非常强烈。

他的个性很执拗,不轻易跟随潮流,也不会为别人眼中的学问名声所折服。例如读到顾颉刚的《古史辨》,他认为其中各种不同历史的论断,基础不稳固,经不起考据的检验,于是他铺陈了非常完整的考据,写出《先秦诸子系年》来挑战当时的学术大明星顾颉刚。

再如,他不同意梁启超写的《近三百年学术史》,就自己在学校里刻意开了同样名称的课,直接冲着梁启超而来。他还把《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讲义交给商务印书馆出版,也跟梁启超的著作同名。

在北大,他被派去教历史系的通识课,他不同意这个做法,直接对着课堂上的学生说,我虽然来教,但我认为这样教通史是错的。我不知道前面的人讲什么,更不可能预期后面的人怎么教历史。历史前后不搭,这算什么“通”史?所以他主张通史应该由一个人教,由谁来教?他自己来教。

钱穆开创的史学传统

钱穆本来就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其实是个靠着他的开创性,而且非常非常多大胆的论断,他才把那个民族史学的这样的一个保守主义的立场能够吸引这么多人。

我经常说,其实很多值得我们认识的人一定都有他的矛盾的地方。我也会讲钱穆矛盾的部分,就是他基本上他的那个原创性被包装在一个看起来好像很老旧,然后把中国传统用一种老的方式来保留的那样的一个态度底下,这两者形成非常强烈的一个冲突。

举一个例子来说,最简单一件事,本来在这个“打倒孔家店”,然后这个礼教被用这种方式完完全全、失去了所有的合法性的情况下,不要说是儒家,尤其是儒家当中被认为是这种僵化礼教的最重要的起源,那就是“理学”,它还有被继承的可能性或被继承的价值。

可是钱穆,以及包括这些新儒家的这些知识分子们,他们要重新评价宋明理学。然后当然钱穆讲的从他的那个《宋明理学概述》到后来《朱子新学案》,那太了不起了,他要建立起这样的一个学统。

这个学统就是学术的传统,让你知道说如果你就如此轻而易举地把宋明理学丢到垃圾桶里去的话,你会损失多少?还有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我们来看中国历史、看中国文明的话,我们所看到的会是残破的中国文化跟中国历史,那和真实的状态会有多大的差距?所以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提问。

那钱穆的态度到底是什么?我想用这种方式来归纳表达。

第一,美好的东西,不应该因为它是旧的不是新的,我们就忽略它的美好;

第二,美好的东西,不应该只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是我们就否定它是美好的;

第三,美好的东西,不应该只因为从我们当下的生活中已经消失了,我们就不认识、不能够体会它的美好。

这是他的“故国”,亦是你我的“来历”

这个问题意思的第一层是,要弄清楚当前现实的中国,可以不明白中国的过去吗?如果不明白中国的过去,我们所刻画出来的现实的中国准确吗?

第二层,如果我们要评断当前中国的是非好坏,有可能离开中国的来历吗?这就牵涉到我们看待当下现实的眼光与标准。

我们可以这样比拟。对于一个陌生人,或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的公众人物,我们在新闻中与周围人的八卦中了解他做了什么事,用什么方式害了什么人。

讲起来口沫横飞,我们认为这就是自己的评断,且对这评断颇为自信。但是,如果换做是这个人的朋友,或者是他的家人,他们了解他的性格,了解他经历过什么事情,这个时候,由他们来解释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必然就产生了另外一种评断。

更进一步地,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经历过每一个过程,思考、挣扎、犹豫、决断,决断之后的愧疚、责任,以及必须承担所有这些带来的负面的后果。如果这就是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也会有不同的评断。

所以钱穆特别提醒的就是这样一种态度。这是故国,是我们的来历。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来历,必然就会用不一样的标准,来评断当下现实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与理解,没有从源头一步一步去推演到底今天的中国是怎么来的,而是一直把过去的中国跟现在中国切割开,分开处理,那么我们对于当下现实的处境,绝对不会有准确的掌握和理解,更糟糕的是,我们对现实的评断也会流于武断。

急于下评断会带来错误,乃至于带来灾难。这样的后果可以不用思考吗?至少钱穆用他一生的时间,一直在思考这一套大问题,并努力提出他从历史当中所得到的一些知识跟智慧,给大家作为参考。

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当我们说“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时候,我们说的到底是什么?当我们为《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景观太极》所震撼的时候,我们所震撼、所感动的又是什么?

动荡不安的今天,历史能给我们何种启发?

现在正是重读钱穆的好时候。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跟理解,一来,一直把过去的中国跟现在中国断开来,分开处理。二来,没有从源头一步一步地去推演到底今天的这个中国是怎么来的。我们对于当下现实的处境,不只是绝对不会有准确的掌握和理解,更重要的也是更糟糕的,我们一定不会有真正能够对我们有帮助的这种评断,我们对现实的评断就会流于武断。

我们这么急着下这种评断,经常误判就会带来错误,乃至于带来灾难。这我们可以不用思考吗?至少钱穆用他一生的时间,一直在思考这一套大问题,并且努力地提出他从历史当中所得到的一些知识跟智慧,提供大家作为参考。

看理想-温情与敬意:钱穆学思总览80讲 下载地址请点击:  点击下载

更多课程请点击课程列表

社群详情请点击网络付费平台平台列表

看理想-温情与敬意:钱穆学思总览80讲
得到喜马拉雅付费课程一折起

免责声明: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所有的资源全部保留了原作者的信息,仅用来学习,请于24小时内从您的电脑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如您喜欢请购买正版学习,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看理想-温情与敬意:钱穆学思总览80讲